“5月6日”,每一個南部山區管委會、街鎮的工作人員都不會忘記這個日子,因為這一天,南部山區打響了創城攻堅戰,從此開啟了質變的飛躍:
從對“大農村”面貌不以為然,到積極求變,每一個南山工作人員的思想在變;
從坐在辦公室被動解決問題,到走出去主動找問題,每一個南山干群的行動在變;
從主次干道無序臟亂差,到背街小巷都干干凈凈,每一個南山角落的環境在變;
從抵觸阻攔到支持配合,每一個南山群眾對創城的態度和認識在變……
這種變,讓南部山區“城”的模樣越來越清晰,“創城”的步伐越來越穩?。贿@種變,推動著南山環境脫胎換骨,一步步向生態保護區蝶變。
思想之變
“清單政策”直面問題
滌清陳腐守舊之心
時間倒回至4個月前,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南部山區,歷史欠賬多、工作人員少,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精神面貌都是“大農村”,“城”只是一個模糊而又縹緲的影子,“文明城”更是遙不可及。而創城之于南山,最難的還不是環境衛生的落后,而是人思想上的差距。
“對于這種混亂的交通、臟亂的面貌、無序的經營,大家都習以為常、理所應當。”南部山區管委會黨政辦主任劉亮說。
思想上不轉變,創城就沒有方向。因此,南部山區在全面行動之前,主要做了三件事:分析創城考核標準找目標、參觀全市創城先進街道找差距、制定“問題清單”政策找問題。
在經過幾次創城動員、部署、推進大會之后,創城的目標印在了腦中;在觀摩過全市創城先進街道之后,創城的差距留在了心中。目標和差距,深深地刺激著每一個南山人的神經:如果還存有守舊之心,差距便永遠趕不上,“城”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就在大家都“羞恥心”膨脹的時候,南部山區管委會推出了“問題清單”政策:每天上午,由管委會成立的創城督導組到每個街道找問題,中午列出問題清單形成簡報,下午通過郵箱、微信“廣而告之”至管委會、街鎮的主要負責人。
6月15日,南部山區第一張問題清單下午1點發出,共列出各街鎮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占道經營等問題幾十項。而列出問題只是“清單政策”的第一步。收到清單后,相關街鎮要在48小時內解決問題,隨后督導小組將對問題整改情況再督查,對整改不到位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回頭看”,如果整改效果仍不達標,將啟動通報批評、分管領導約談、紀委追責等程序。
每一張“問題清單”都像是一把戒尺,打在街道干部的臉上。“開始對這種形式接受不了,問題赤裸裸地公之于眾,覺得臉上不好看。但很快就清醒了,回避、遮掩不是辦法,只有主動面對、主動解決問題,才能讓‘清單’越來越短。”仲宮街道辦事處主任孟兆軍說。
在“清單政策”的鞭策下,南山干群的思想轉變了,由怕看清單,變為盼看清單;由坐在屋里等問題,變為邁開腿出去找問題;由在辦公室解決問題,變為“現場辦公”解決問題……這種敢于擔當、“瞪起眼來找問題”的做法,也把每個人的羞恥心轉化成了知恥后勇、攻堅克難、徹底改變的決心。
行動之變
全員皆兵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去除沉疴
對于南部山區來說,創城,是一場敢于擔當的考驗,更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遇,而能夠緊緊抓住這個機遇的,只有苦干實干。
面對創城人員少、范圍廣、工作量大的現實,南部山區管委會打出“組合拳”,與當前開展的相關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同步推進創建文明城市、環衛一體化、生態保護、拆違拆臨等工作,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干部帶頭、協同作戰,全員皆兵,讓每一個南山人都參與到創城中來。
仲宮街道辦事處成立創城指揮部,將轄區劃為10個片區形成創城“作戰圖”掛在辦事處一樓大廳,并將管委會的問題清單隨時上傳至創城微信群,讓人人知曉、自覺認領問題,主動、快速銷號。同時,該街道還建立了自己的“清單政策”,每天早晨6點出門找問題,下午4點半準時集合城管、環衛等各相關部門開會匯總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形成工作合力,會后繼續出門找問題,直到晚上6點下班結束。在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狀態下,仲宮街道長久以來“一團亂麻”似的環境逐漸舒展開,變化最大的要數宏福路,這條路曾經因占道經營長久陷入癱瘓狀態,常常堵得88路公交車無法進站、120救護車進不了醫院,如今經過整治整齊劃一、平坦通暢。
柳埠街道將整個轄區劃分為9個片區,9個黨政成員分別包掛,和群眾一起掃街道、清河道、撿垃圾。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該街道每一個人無論本職工作是否與創城有關,都參與到創城中來,甚至在三伏天的周末還主動爭當志愿者在主干道站崗維持交通秩序。在這種干事氛圍下,該街道將門前長期占道的百年大集成功遷至一街之隔的新址,不僅暢通了道路、凈化了路面,還沒有影響市民購物。
西營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創建城鄉環衛一體化示范區等工作深度結合,探索“分片包域、層層落實、條塊結合、全面覆蓋”的“網路化”管理,將小城鎮劃分為20個責任區域,每個區域專門由小組分包,分包小組由2名機關干部和1名村干部組成,每個分包組由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包掛督辦。依靠此方法,該鎮將幾十年來無序經營、污水橫流、交通擁堵的“三角地帶”整治一新,同時成功將占道的大集遷至新址,并實現專人管理,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方便。
在創城攻堅的實干氛圍之下,南部山區一條條道路暢通了,一個個市場規范了,一道道難題攻破了,而南山人攻堅克難、去除沉疴、勇往直前的信心也隨之堅定起來。
觀念之變
創城攻堅不是終點生態保護永不止步
記者采訪了解到,南部山區創城的考核范圍在每個街鎮駐地周圍500米之內,但是,各街道在創城環境整治過程中卻并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跳出了創城的“圈”,把整治范圍擴大至每條道路、每個村莊、每條小巷、每個角落。
南部山區各街鎮在取得創城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不停歇不滿足,繼續深入,擴大創建覆蓋面,在全面完成主次干道、文化服務、車輛整治、宣傳氛圍、休閑場所等內容的提升改造后,積極組織相關部門認真巡查街道駐地全部范圍,制定方案措施。從違規廣告牌匾整治、道路亂停亂放等“治違”,到垃圾死角、亂貼亂畫等“治臟”;從“蜘蛛網”桿線、門前亂擺亂放等“治亂”,到道路坑洼不平、路燈不亮等“治差”,小到一個果皮箱、一個景觀花盆、一個鵝卵石綠化池的設置,細到背街小巷、綠化帶、河道里的垃圾死角,都做到一絲不茍。
而這種堅持和認真,也深深打動了南山的群眾。“本來以為就是作秀,但是他們日復一日堅持著同樣的標準,而環境也在他們的堅持中一天天變好,我們看到了也切身體會到了創城帶來的好處,所以沒有理由不支持。”洪福路一名商戶說。
跳出創城考核“圈”之后的南部山區,環境整治走向精細化,同時視野更寬廣、目光更長遠、思想更深刻。如今,創城的概念已漸漸淡化在他們每一天外出找問題的習慣中、淡化在他們被曬得黝黑的臉龐中,也淡化在了他們付出努力后深深的獲得感中。
“創城不是終點,而是南部山區打造生態保護區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注腳。這種環境保護、生態為先的觀念已通過創城深深烙在每個南山人心中,這是最大收獲、最寶貴的財富,將來會繼續推動著南山走向名副其實的生態保護區。”南部山區黨工委書記王道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