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3歲的于興海得知自己經營了多年的餐飲店屬于違建時,仿佛一下子重回12年前,那時他剛從河南范縣來到濟南打工。“壓力更大了,”于興海坦言,“三個孩子都在上小學,店面是唯一的生活來源。”
開門七件事,每一件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而怎么樣防止拆違拆臨后影響居民生活的現象出現?歷下區千佛山街道充分考慮了“于興海們”的困境。
棋盤街經營店面被拆后,于興海經歷了“特別難熬的十天”。6月初,在居委會主動聯系下,于興海終于搬到了現在的地方,還是經營蔥花油餅。雖然時間只從6點半到9點半,但因人流量大,營業額倒也不低,“一天差不多800多元。”但與以前相比,房租費用省下了不少,從每月的3000多元降到了現在每月500元。聊著這兩個多月的新生活,于興海再沒了最初面臨拆違拆臨時的緊張感,“現在找了個下午送奶的工作,整體上收入沒降低!”
拆的是影響居民生活的,是破壞社會公平的。對于居民生活有需求的菜市場和早餐點則給予保留,目前千佛山街道轄區內共有“千西、千東、棋盤”三處攤點經營早餐和肉菜水果;對于面臨失業的問題,千佛山街道則主動靠上,盡快給予解決,僅千佛山東路副食品市場攤點就已解決5戶拆違業戶的再就業問題。
城市需要發展,更新是必然。從大的方面看,在城市發展與城市更新上,千佛山街道緊緊對標全市“453”工作體系和全區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目標;從小的細節看,千佛山街道在轄區范圍內形成多點開花的拆違拆臨良好局面。
絕不會一拆了之,這是千佛山街道的莊嚴承諾。正如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希陽在采訪中所說,“政府取締一下子,群眾作難一輩子;政府操心一陣子,群眾舒心一輩子。”因此,對不同區域要有不同的區分,絕不可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千佛山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萬余人,下轄7個社區,封閉式小區和開放式小區并存,人流量大。千佛山街道把拆違看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提前謀劃介入,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出發點,加快推進便民服務設施新建和改造提升,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徐希陽說,“拆后還路、還綠、還規劃是惠民。整改、保留一些居民必需的餐點和市場也是惠民。尤其是應注重把后續安置和救助也納入整個拆違拆臨這項系統工作。每一個業戶都不會出現‘二次下崗’、生活無著落的問題。”
每一個業戶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這些店鋪就是他們的生活來源,怎樣保障他們的生活?千佛山街道分類施策,對于興海這樣的外來務工者協調攤點,幫助他們“再就業”;有些餐飲店主則協助其轉型進入棋盤地下市場;對于有些不再想做生意但有就業意愿的,千佛山街道利用和轄區企業達成的用工協議,對符合條件的優先推薦就業;對確有生活困難的部分商戶制定了多套幫扶安置方案。不單純是一戶一策,而是一戶多策,讓居民有更多選擇——對年紀大的老年人,街道申請銀齡安康保險;家有未成年人子女的,街道從婦聯申請困難兒童救助;對于想繼續創業的,利用轄區資源申請創業補助。
目前,千佛山街道正在對現有的市場和攤點群進行再次改造和提升,納入城管網格進行規范化管理。千佛山街道城管科城管隊員劉吉佳介紹,目前千佛山西路攤點已經實現了規范的管理,下一步會繼續聯合交警部門對路兩側機動車亂停放進行整治,確保不影響交通和居民出行。
拆違,拆的是違建,新增的是綠地。同樣,千佛山街道把拆違拆臨工作作為一個逐層推進、改善城市環境的過程;也把拆違拆臨當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