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文萊灣,一條長5915米的白色巨龍橫亙在繁忙的航道之上,緊緊地將大摩拉島與陸地連接在一起。
5月18日,文萊首座跨海特大橋——大摩拉島大橋正式竣工。這座凝聚著中文兩國工程技術人員智慧與汗水的扛鼎之作,為文萊的明天筑起了新的希望。
中國制造,從陌生到信賴
3年多前,經過激烈競標,由中國港灣總承包、中交二航局參與建設的這項龐大工程正式啟動。在此之前,中國建筑企業在文萊參與的工程承包項目并不多,中國制造的名氣也沒有那么響亮。
搭建施工棧橋是文萊建筑史上從未有過的,施工棧橋是否安全、會否影響工期和航道通行……中國技術人員首先需要向文萊方面解答上述疑問。
“建橋團隊反復進行說明、論證,并在摩拉河上成功試用了這一施工工藝。”項目中方負責人吳煒說。打鋼管樁、焊接型鋼和貝雷梁、鋪鋼板……中國工人快速搭好跨河棧橋,而且穩定堅固,文萊業主及文萊海事局、港務局等相關部門逐漸接受了施工棧橋方案。
大摩拉島是一座無人島,正在修建石化生產基地。這里灌木叢密布,四處是不知深淺的沼澤,在這里生活工作成為一大挑戰。“有一次我們的交通船壞了,只好借別人的拖輪去工作。由于潮水原因,拖輪無法靠岸,大家就只能在岸邊下拖輪,蹚過海水,穿過尖尖的紅樹林跋涉上岸。”
“中國工人真是不簡單。長時間吹著海風,臉上都留下了鹽粒,他們還堅持工作。”一直關注著大橋建設的當地企業家劉恭津說,中方團隊不僅實現了“中國速度”,而且嚴守質量標準,設計建造了一座帶有曲度的跨海大橋,“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么漂亮的大橋”。
中國技術,打造精品優質工程
大摩拉島大橋竣工前夕,項目部實驗室副主任劉剛再一次和同事們圍攏著蹲在一起。只見他們將一小塊被水浸潤的瀝青路面環切下來,用儀器設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令人滿意。劉剛說:“這項拉拔試驗我們已經做了幾十次,為的是在文萊炎熱的自然環境下,達到最適合的瀝青鋪裝要求。”
設計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遇到了各種難題和挑戰。不過,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一流的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最終做到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比如,由于橋梁軸線為曲線段,架橋機必須適應橋梁曲線的工況進行轉彎折疊。采用傳統的桁架式架橋機,無法實現如此小半徑的節段安裝,因而研發小半徑的寬幅箱梁節段架設設備被提上了日程。中國技術人員通過調整設備的結構、加工鋼輪和軌道以及對箱梁空間姿態的精細調位,順利安裝完成了亞洲最寬單箱室箱梁,為“可轉彎”的架橋機安全順利完成曲線段安裝奠定了堅實基礎。最終研發出的“小半徑、大橫坡寬幅箱梁節段預制施工關鍵技術”,同時滿足了各種工作狀況的作業需求,攻破了大橋曲線段的施工難題。
“那段時間我們都在加班,晚上10點和早晨8點的工作狀態是一樣的。在關鍵時刻,項目部相關技術和施工人員都是24小時待命。”項目部副經理唐代勁這樣形容“大會戰”時的場景。正是得益于中國建設者的攻堅克難,大摩拉島大橋才擁有了那一抹迷人的曲度。
造福當地,與“大橋寶寶”同成長
大摩拉島大橋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00千米。文萊各界高度關注該國首座跨海特大橋工程,更有一批當地員工參與了大橋建設。25歲的小伙兒黑米就是項目部的一名計劃員。
3年前,黑米應聘項目部的小車司機,但平時不忘自學大橋工程的相關知識。項目部負責人發現他大專讀的是工程管理專業,問他想不想當項目部計劃員。能干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黑米當然求之不得。他說:“以前文萊沒有大橋,自從知道中國人來修橋后,我就想來見證一下這座神奇的大橋到底是怎樣建起來的。我現在這份工作比以前雖然要累一點,但能學到一技之長,值了!”
來到項目部不久,黑米娶妻生子,當上了爸爸。打那以后,黑米經常帶兒子去大橋工地,“每次看到來自中國的架橋機我都十分震撼。中國技術太先進了,讓大橋項目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因為與大橋共同成長,同事們笑稱黑米的兒子為“大摩拉島大橋寶寶”。
“有了這座大橋,摩拉縣非常驕傲。等大橋通車時,我要帶著我的‘大摩拉島大橋寶寶’一起去見證。”黑米說。
隨著大橋順利竣工,越來越多的當地人來到附近的色拉薩公園,想親眼看一看這座雄偉的建筑。通過大摩拉島大橋,更多的文萊人認識了中國和中國制造,也愈加看到,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