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幾名身著唐裝的荷蘭小朋友聲情并茂地朗誦唐詩《贈汪倫》。他們先用漢語朗誦,接著用英語和荷蘭語朗誦,無論哪種語言,現場的人們都能從他們的朗誦中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日前,“意境——中國唐詩主題書畫展”在荷蘭海牙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在開幕式上,荷蘭中文學校的小朋友們朗誦了唐代詩人李白的名詩《月下獨酌》和《贈汪倫》,吐字清晰,韻味十足,很有感染力,贏得陣陣掌聲。
展廳內懸掛著30余幅水墨畫,用書畫形式展現唐詩的古韻風光。海牙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孫蓓對本報記者表示,唐詩與水墨畫均是表述意境之美的載體,二者皆底蘊深厚,意境深遠,畫中有詩,詩中藏畫。此次書畫展展品出自9名中國書畫家之手,旨在通過這些形神兼備的畫作讓荷蘭民眾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開幕式上,一名古箏藝術家深情演奏傳統中國名曲《高山流水》,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來自江蘇省的舞蹈演員翩翩起舞,用古典舞詮釋唐詩意境,古風之美盡顯。中國書畫家尹滄海現場作畫,潑墨揮毫,一氣呵成,用寫意的手法把中國壯美山河呈現在觀眾面前。現場還開設了水墨畫工作坊,荷蘭一些書畫愛好者親身體驗詩書畫一體的文化意境。
中國書畫家初中海說,詩情畫意的表達,離不開中國畫的核心要素——筆墨,中國畫的用筆,實際上就是考驗一個畫家駕馭毛筆的能力,這種能力早已經被西方畫壇的有識之士所推崇。真正的中國畫是“寫”出來的,不是“描”出來的。
海牙中國文化中心當天還攜手萊頓大學孔子學院共同舉辦了唐詩鑒賞研討會。荷蘭知名漢學家伊維德關注中國詩歌、戲曲等領域,是將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作品譯為英文最多的西方學者之一,他在研討會上表示,19世紀以來,唐詩已越來越多地進入英語、法語、德語以及荷蘭語文化。世界各地愛好者創作了數量眾多、風格各異的唐詩譯本。“時至今日,唐代詩人千年前寫就的詩歌依然廣受喜愛、給人啟迪。今日得見唐詩意境在中國書畫家筆下重現,真是美好的享受。”
中國駐荷蘭使館文化處主任楊曉龍說,荷蘭很多地方都有東方詩歌的痕跡,每個民族都有共同點,那就是生活都需要詩和遠方,用丹青解讀唐詩,讓東西方見到彼此,這種心領神會的文化交流有著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