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在東盟輪值主席國新加坡閉幕。會議期間,第五十一屆東盟外長會、中國—東盟(10+1)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相繼舉行。會議上各方達成諸多共識。
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
在8月2日舉行的第五十一屆東盟外長會開幕式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東盟經濟共同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正致力于在205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他說,當前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正面臨壓力,東盟國家需要堅定支持多邊體制,并與理念相近的伙伴一道深化合作。
新加坡外長維文在開幕式上表示,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復雜變化、多邊貿易體制遭受威脅等挑戰,東盟將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開放地區架構,與域外伙伴通過東盟主導的機制保持合作。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雙方關系從快速發展的成長期邁入提質升級的成熟期,進入了全方位發展的新階段。15年來,雙方貿易額從15年前的552億美元躍升到2017年的5148億美元,增長近10倍。人員往來從387萬人次增加到4900萬人次。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7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向直接投資累計近2000億美元。
維文認為,過去3年,東盟—中國關系取得了豐碩成果,雙方經濟聯系不斷緊密。面對日益抬頭的保護主義,雙方將加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進程,以此促進貿易自由化。雙方還在反恐、互聯互通、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科技、旅游等多領域開展了緊密合作。
中國—東盟(10+1)外長會上,新加坡外長宣布中國與東盟國家已就“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達成一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陳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草案的達成是中國和東盟多年來就“南海行為準則”談判的成果,有利于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將促進東盟—中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并為地區安全局勢不斷緩和發揮重要作用。
為東盟—中國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動能
中國—東盟外長會議上,雙方已就“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達成共識,將在履行各自程序之后提交今年11月領導人會議發表。雙方同意今年10月舉行中國—東盟海上聯合演習,并將以此次演習為起點,拓展中國和東盟的軍事交流和安全合作。
同時,雙方將繼續深化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業態、新領域合作,推動中國—東盟創新合作更加深入發展。雙方同意將明年確定為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擴大教育、旅游、青年等領域溝通與合作,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民心相通。中方將為中國—東盟合作基金增加資金,并且在東盟秘書處設立專門基金管理團隊,為雙方務實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東盟各國外長都表示,中國是東盟最實質有效的合作伙伴,“一帶一路” 倡議為地區實現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期待雙方進一步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在經貿、創新、互聯互通、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會后發表的主席聲明重申了將加強《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承諾,推進貿易、投資、旅游等領域合作,并展望了東盟與中國更緊密的人文交流以增進互信與溝通。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東盟研究中心主任鄧秀岷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東盟所有對話伙伴中,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獨具活力與影響力,雙方不僅在經濟、人文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同時也在政治、安全等領域不斷鞏固互信。雙方應以此為契機,不斷夯實基礎、擴展領域,為東盟—中國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動能。
務實合作正朝著縱深方向發展
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達成了三點重要共識:第一,應該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堅持多邊主義進程。第二,隨著東盟共同體的建成,以及中日韓合作的恢復和發展,現在是時候積極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第三,考慮到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應加速RCEP談判,希望能在今年底前達成,或取得實質性進展,這符合地區所有國家的利益,有助于促進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與會東盟國家外長均表示高度重視對華關系。老撾外長沙倫賽表示,老中是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老方愿同中方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互訪期間達成的重要共識,積極推進老中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菲律賓外長卡耶塔諾表示,菲方贊賞和感謝中方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東盟—中國關系協調國,菲律賓將為促進東盟—中國合作作出積極努力。柬埔寨外長布拉索昆表示,柬方愿與中方密切溝通,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江雨表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沿線地區,東盟與中國正在深化高層交往,加強戰略互信,聚焦投資領域合作,同時在人文交流領域完善制度性安排。此次系列外長會議達成的諸多共識,說明了東盟—中國務實合作正不斷朝著縱深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