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桑戈爾總統看到中國援助塞內加爾的農業專家同當地人民一樣勞動、一樣滿手泥巴,非常感動。今天,中國專家仍在田間地頭,同塞內加爾兄弟姐妹一起切磋水稻和蔬菜種植技術。友誼在兩國人民心中扎下了根。”習近平主席日前在塞內加爾《太陽報》發表署名文章,如此動情講述中國援助塞內加爾農業專家組的故事。
自2006年以來,已有6批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組常年扎根地處非洲最西端的塞內加爾,為當地農民培訓先進農業技術、引進優良品種。習近平主席訪問塞內加爾期間指出,中方愿繼續秉持“授人以漁”的理念,擴大、深化同塞方合作,增強塞方自主發展能力。在塞內加爾官員和民眾看來,中國農業組多年來不斷為該國農業發展帶來新技術、新理念,更重要的是中國援助“授人以漁”,為塞內加爾農業發展帶來了真正的幫助。
“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組幫我們打開了眼界”
中國援塞農業組蔬菜基地位于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郊外的桑加勒卡姆村。走進基地大門,大棚整齊排列,種有不同作物的菜地錯落有致。
根據中國和塞內加爾兩國政府2017年2月換文規定,中國政府同意承擔援塞內加爾第六期農業技術援助項目,具體實施任務由中國種業企業隆平高科承擔。隨后,一支由7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組來到了桑加勒卡姆村。他們都是種菜高手,但到了塞內加爾,他們的任務卻不只是把菜種好。如何把中國專家組帶來的示范效應最大化,是中塞雙方共同思考的問題。“這里主要是小農生產,農民的力量很薄弱。只有把先進技術和品種帶給農民,才能讓農民對未來更有信心。”塞內加爾農業部農業多功能中心主任榮·法勒對本報記者說。
一年多來,中國專家組不斷給當地農民帶來“驚喜”。空心菜原本是塞內加爾沒有的蔬菜品種。專家組搞了扦插空心菜試驗后,不僅菜長得好,而且在當地市場上還很受歡迎。于是,基地的空心菜很快被一“搶”而空,遠近農民都開始搞起自己的扦插試驗。
迄今為止,專家組已經分批種植近20種當地常種蔬菜品種,展示10余種中國蔬菜品種。農業組種出來的蔬菜鮮嫩、品相好,深受當地人喜愛。西紅柿就是一例。長期在非洲從事農業援外工作的陳華早說:“這里很多種子從法國進口,不過專家組帶來的西紅柿品種明顯比本地品種好。現在塞內加爾官員已經明確提出,希望能引進更多中國種子。”
當地菜農亞達因為住得離專家組基地近而交了好運氣。有了專家們的技術支持,亞達牽頭的種菜互助社越辦越紅火,現在已經有了20多人。“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組幫我們打開了眼界?,F在收成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25萬西非法郎(約合人民幣3000元)。”亞達告訴記者,這個數目在當地已經是不錯的收入了。
為了服務更多像亞達這樣的普通農民,專家組想了很多辦法。先是和當地農學院等機構建立聯系,每個月邀請至少五六個團組走進基地參加培訓。同時,專家組專家也定期前往塞內加爾各地農場、農村示范點、農業協會,把中國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因為援助有實效,中國專家組在塞內加爾引起了更多關注,一些其他國家駐當地使節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駐塞代表、世界銀行駐塞代表處經濟學家等都曾走進專家組基地參觀交流。
“工作得到認可,真讓人有一種成就感”
在塞內加爾種菜,環境不同于國內,即使是種菜專家也有“碰壁”的時候。
“之前種了一個大棚的黃瓜苗子,第二天全死了。”組長周建鵬說,“后來發現,原因出在根線蟲。于是就對癥下藥,一是進行土壤消毒,二是在邊上種上兩排小蔥,靠氣味來驅蟲。”在不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專家組為當地農民積累了真正用得上的經驗。像玉米寬窄行栽培、火土灰育苗等一系列不花錢、少花錢的技術,正是最受當地農民喜愛的技術。
然而,要讓中國技術真正為當地人所接受,卻少不了碰撞與交流的過程。黃瓜打蔓就是一個例子。有時候黃瓜葉片長得太茂盛,反而不結果,于是就需要整枝落蔓。當地工人看到好好的黃瓜葉被剪掉,很不理解。最后,還是要靠效果說話。“看到藤上掛滿黃瓜,當地人沒有不服的,回到自家地上也都開始剪枝。”首次參加農業援外任務的劉旭東笑著說。
打藥是另一個例子。當地一些農民認為農藥越多越好,打藥時習慣每樣摻一點。碰到生物農藥,起作用的是里面的微生物,和其他化學農藥混在一起,反而把微生物殺死了。于是,專家們就從頭開始講,幫助農民徹底理解其中的原理。正是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專家收獲了信心,也和當地農民結下了深厚友誼。
劉旭東對本報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基地最感動的事。專家組聘用了20多個當地工人,多數住在基地周邊。晚飯后,專家組的同事外出散步,有時候會走到工人家。“他們的居住條件十分有限,見我們來了,馬上就去鄰居家借凳子。我們回家時,他們會自發陪我們走回基地。天黑了,他們不放心我們自己在路上走。”
中國專家說,最高興的時候是自己的工作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基地試驗種植的黃瓜、甜玉米獲得好收成時,當地人比我們更興奮。年輕人會圍著黃瓜、甜玉米不停地自拍。”周建鵬說:“不久前去塞內加爾農業部開會,農業部長對我說,‘很多問題,我們想解決已經有很多年,缺的就是像你們這樣的指導’。工作得到認可,真讓人有一種成就感。”
“我們需要這樣的新理念來擺脫貧困”
在中國專家組基地,當地工人胸口都佩戴著“中國援外”的標牌。在他們看來,自己不是在普通農場勞作,而是在從事著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雖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但塞內加爾農業發展水平滯后,糧食不能自給,農田占可用耕地的比例只有30%,技術短板和理念差距反映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塞內加爾官員告訴本報記者,除了帶來新技術、新品種,專家組也是展示中國農業發展經驗的窗口,激發了他們對本國農業發展未來的新思考。
安達是塞內加爾國家教育資源中心主任,負責著一個千人培訓計劃的實施。此前,他將自己的學員帶到了農業組。“這些學員都是我們國家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接受能力強,有熱情。他們到這里學習,有助于國家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他如此解釋自己的初衷。“習近平主席訪問后,塞中合作的框架更加完整,農業合作也將迎來更多機遇。”
31歲的馬利克是金融學碩士在讀生,此前隨安達帶領的培訓班參加了農業組培訓。他告訴本報記者,自己對農業投資領域很感興趣。“中國專家組帶來的不僅是新技術,也有新理念。生產、收割、儲存、加工、銷售,價值鏈越完整,效益就越大,這樣的理念對于塞內加爾來說,是全新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新理念來擺脫貧困。”
榮·法勒進入農業部之前,在基層當過農業技術員,對塞內加爾農民的需求有著切身體會。“中國有這么多人口,早就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這正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塞內加爾的農民很勤勞,但如果按傳統方法生產,在今天很難維持生計。”他告訴本報記者,“習近平主席對塞內加爾的訪問,讓更多塞內加爾人關注中國的發展經驗。”
推廣大棚技術,解決當地雨季難種菜的困難;試驗新花生品種,解決當地花生籽粒小、產量不高的問題……多年來,通過不斷帶來“新東西”,中國專家組為塞內加爾農業發展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促進作用,也用行動書寫了中塞友誼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