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經濟金融工作。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高新技術展覽會上,駐足在一家無人機制造企業的展臺前細細觀看,充分肯定了合肥佳訊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在消防、無人機領域做出的貢獻。
也正是這樣一家企業,2015年隨著訂單量增加,需要先行墊付資金用于支付采購原材料、支付人工工資等,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卻因為輕資產的性質,缺乏合格有效的擔保,導致貸款困難重重。
安徽省金融機構在此情況下挺身而出,郵儲銀行利用“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5個工作日完成了500萬元的貸款審批,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加入到服務實體經濟的隊伍中,意識到實體經濟才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4%,比上月小幅回落0.3個百分點,總體走勢平穩。盡管PMI有所走弱,但已連續12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上,且仍處于較高景氣區間。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難得機遇期。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把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一遍遍強調發展金融業的意義。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五年。
回顧五年征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促進了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積累了不可多得的歷史經驗。
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的天職和宗旨
實業興則金融興,實業活則金融活,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根本。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也指出:“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
小微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市場、解決就業、發展經濟、促進結構調整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久以來,小微企業一直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
針對當前存在的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體制改革仍需發力。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演化,金融業發展也需要新的轉變。
五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風向標,是指南針,它為接下來五年的中國金融改革指明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質量優先、效率至上;重點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建設普惠金融體系,鼓勵發展綠色金融;降低機構經營成本,避免融資成本高等。
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取得了諸多重大成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提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廣東省廣州市既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也曾是受亞洲金融風暴沖擊最大的城市之一。今天的廣州卻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2016年廣州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的比重達65.7%,通過直接融資,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超過250億元。
此外,廣州大力發展金融與產業結合最緊密的業態——融資租賃,已成為全國融資租賃產業新的增長極。在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價值的同時,切實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發展。
新形勢下,金融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不斷深化金融改革中尋找更優答案。
防控金融風險——
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千里之堤,或潰于蟻穴。不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對各類金融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從國內看,互聯網金融、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影子銀行、房地產市場、交叉性金融等不同風險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從國際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國家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廉價資本的國際流動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及其后的加息預期又給新興市場帶來嚴重的資本流出和金融風險沖擊。
尤其是近年來,從英國脫歐到美國大選,多起“黑天鵝”事件牽動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神經,已經形成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挑戰。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事實上,早在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坦言:“今后5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2015年正是中國資本市場面臨考驗的一年,5月,A股發生異常波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有關部門密切協同,綜合施策,遵循市場規律,依法打好“組合拳”,將修復市場、建設市場和發展市場有機結合起來,防范和化解可能產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2016年以來,外匯市場受到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的重重壓力,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緊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面對復雜波動的外匯形勢,統籌兼顧好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的關系,著力維護外匯市場穩定。
系統性金融風險需防范,金融機構的個體風險事件也需精細控制防止風險蔓延。
2016年底,國海證券發生債券風險事件,公司原員工以國海證券名義在外開展債券代持交易,未了結合約金額約200億元,涉及金融機構20余家,引發對非銀機構信任危機,進而嚴重威脅債券市場流動性,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事件發生后,證監會高度重視,立即會同有關部門和相關地方政府,多方位采取措施,妥善化解了風險。
“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深化金融改革——
金融發展的根本動力
金融要發展,改革是動力。在我國金融業成長歷程中,曾經遭遇種種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難題,最終都是依靠改革成功化解。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有序前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穩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金融體系日漸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有力推進,民營銀行試點破冰,存款保險制度建立,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嚴峻挑戰下,金融改革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其中“簡政放權”始終是改革發展的一大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即哪些事該由市場、社會、政府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便是簡政放權的極好案例。“此前90%需要審批的項目已經取消了,目前只有少量項目需要審批。” 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在談及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時表示。
“證監會推進并購重組改革符合市場發展規律,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產業整合、升級、調整為主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并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一位企業界人士表示。
開放也是改革。自2014年11月份滬港通開通以來,深港通、債券通漸次推出,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愈加成熟。2017年6月21日,美國指數供應商MSCI宣布,A股222只股票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開放獲得國際主流投資者的認可。
金融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為金融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