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縣委書記孫斌對濟陽發展戰略格局的系統化闡述
7月29日,在濟陽縣領導干部會議上,濟陽縣委書記孫斌用“機遇、定位、戰略、格局”四個關鍵詞,進一步闡述了事關濟陽縣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動員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城市思維,謀大事、定格局,雷厲風行、實干快干,推動濟南北部新城快速崛起。
機遇。省城攜河發展與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相互疊加,給濟陽帶來千載難逢的兩大機遇。攜河發展機遇,市委書記王文濤“兩會”期間參加濟陽團討論時提出“登高望遠、蹄急步穩”要求,“登高望遠”就是攜河發展要立足于省城未來30年乃至50年的發展,為的是建設一個大濟南、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機遇,市長王忠林強調,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打造國際化新區,推動濟南由“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跨越。兩位領導的講話精神非常明確,未來黃河以北將是省會發展的希望所在,用一些專家的話講,就是山東的雄安、濟南的浦東。這樣的機遇落在濟陽,是真真切切的千載難逢,必須緊緊抓住,不留歷史遺憾。
定位。從省城攜河發展講,“三橋一隧”建設全面啟動;從先行區建設講,1000平方公里規劃范圍里面,濟陽縣至少占了300多平方公里,崔寨被列為先行區的起步區、核心區;同時,市黨代會、市“兩會”都明確提出支持濟陽撤縣設區,當前正在全力推進。在濟南由“大明湖時代”跨向“黃河時代”的歷史進程中,濟陽發展的定位更加清晰,即:省城攜河發展的主要承載地、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功能區、濟南城市發展的未來新市區。這“三個定位”,實際是對濟南北部新城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每個定位的含義都非常清晰、明確。
戰略。“搶抓攜河發展機遇,加快產城融合步伐,建設濟南北部新城”,三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攜河發展”是機遇,“產城融合”是途徑,“北部新城”是目標。既然走“產城融合”這條路,那么相應的戰略也就明確了,就是堅持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雙輪驅動,實現以城聚產、以產興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雙輪驅動的核心要義在于“融合”,既包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也包括產業與城市的融合,歸根到底是“城市經濟”的概念,要杜絕產是產、城是城,相互隔離。這就需要在規劃布局上加強統籌,也是接下來提到的“格局”。
格局。產城融合發展總格局:“兩城三區四園”。“兩城”,即食品工業城、智能制造城。緊緊圍繞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轉型升級食品飲料、裝備制造兩大產業,大力發展健康食品、營養食品、智慧裝備、智能制造等新興業態,打造全國領先的食品工業城、智能制造城。“三區”,即東城區、濱河區、濱湖區。東城區五年內通過老城整體改造,實現形態更新。通過發展新產業,實現業態更新。通過打造黃河帶狀公園等,實現生態更新。三方面有機更新,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同時做到在保護中開發,讓老城留得住文脈、記得住鄉愁;濱河區就是濱河新區范圍,在完成征收拆遷的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將縣城沿中軸線向南推進至黃河沿岸,聚力發展體育賽車、健康養老、高端旅游、田園綜合體等幸福產業,打造城市新中心。濱河區就好比濟陽的CBD,將來要打造成最能代表濟陽發展水平、展現濟陽整體形象的標志性區域;濱湖區,就是澄波湖周邊,聚力打造商貿、休閑、教育等業態高度集聚的“環湖經濟帶”。濱湖區建設要堅持保護性開發,體現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四園”,即臺灣工業園、裝備制造園、科技產業園、翰迪物流園。在濟北開發區“擴區、強權、改制”的基礎上,打造四個專業園區,營造好環境、優化大布局、集聚新動能。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