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濟陽縣各中小學集中開學的日子,許多送孩子到縣城就讀的家長都忍不住開車到老城轉轉,“拆了、全拆完了!這是過去的一百貨,這是過去的二百貨,這里原來是家屬院,這里原來是老廠房……”看著一片片被綠色紗網遮蓋下的空地,他們嘖嘖稱奇、贊嘆不已,回憶著以前的模樣,想象著以后的樣子。
截至8月31日,濟陽縣委、縣政府“勵耘仨月、攻堅百日”,向社會、向群眾交出滿意答卷,2017年確定的102.74萬平方米征收拆遷任務全面告竣。
3978戶居民受益
今年濟陽縣確定的居民棚改舊改計劃共涉及老城區、濱河新區3978戶居民。對這3978戶居民,濟陽一方面采取“競地價、限房價”模式,建設3個集中安置小區。三個小區建筑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建成后可滿足10000余戶居民安置。目前,三個小區均推進順利,其中濱河社區一期9棟建筑全部封頂,已完成90%的工程量。
另一方面,對國有土地上的改造項目實行貨幣化安置方式,居民既可選擇純貨幣安置,又可選擇房源定制加房票安置模式,到指定房源區選擇滿意住房。今年,濟陽國有土地1775戶居民全部采取了貨幣化安置,超額完成省棚改1310套全年計劃,其中40%是純貨幣,60%是房票安置。
500多名黨員干部攻堅
棚改舊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工程。為扎實推進這項工作,濟陽縣成立了三大指揮部,縣長、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分任總指揮,11名副縣級領導包掛片區,縣鎮村三個層面,50多個部門單位、30余個工作組、500多名黨員干部參與行動。
大兵團作戰還要“一盤棋”部署。棚改舊改一開始,濟陽縣的縣級領導就全程參與、全程調度、全程示范。同時,采取領導小組成員分包區塊,產權單位包掛拆遷戶的工作方式,形成“一條龍”運作模式,從宣傳發動、丈量摸底、協議簽訂,到補償發放、倒屋騰地都由一套班子、一組人馬包干到底。
各級各部門發揚“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保持“5+2”“白+黑”的工作常態,盯靠工作、趕超進度。很多同志連續2個月蹲在一線吃盒飯,24小時待命為群眾答疑解惑,連回趟家、睡個囫圇覺都成了奢望。
五大創新實踐
“在這么大范圍土地上開展這么大的工程,對濟陽來說還是第一次。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要的不僅是一鼓作氣、決戰決勝,而且還要創新實踐、完善政策,為全面完成老城9.6平方公里的整體改造趟出一條路子。”濟陽縣委書記孫斌多次強調。
事實也正是如此,從年初謀劃棚改舊改開始,到8月底“萬畝拆遷”塵埃落定,這種創新實踐就一直貫穿始終。
創新工作推進模式。所有片區做到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政策標準、統一時間進度、統一拆遷安置“四個統一”。老城區的五大片區就是統一定了7家拆遷施工隊,同時施工,更快地推進了工作進程。
創新預簽約模式。在全市率先實施房屋征收預簽約模式,通過提前騰空、預簽約,拆遷戶不但能夠多領1個月的臨時安置費,還可優先選房,起到以拆促簽的帶動效應。
創新房票安置模式。選擇房票安置的居民,在登記產權人信息領取房票后,可到指定房源區選擇住房,拓寬了被征收戶多元化選房渠道。
創新房源定制模式。由政府與開發商共同規劃設計,定制房源、戶型,先由開發商高標準開發建設,再由政府統一回購,既確保了房源質量,遏制了房價無序上漲,又為后續棚改儲備了房源。
創新融資模式。打包整合群利、經開等4家公司資產,注冊成立資產規模50億元的濟陽國資投資控股集團,對棚改項目進行專業包裝策劃融資,為棚改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零事故、零糾紛、零上訪
“拆遷為了群眾,拆遷依靠群眾,濟陽城市改造基本原則就是‘就高不就低、讓利于民’,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利民惠民。”濟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戰宇明確要求。
為最大程度讓利于民,濟陽縣進一步提高過渡租賃費用,住宅類房屋臨時過渡費從每平方米10元提高到13元,非住宅類房屋從每平方米15元提高到18元;大幅提高獎勵及補助標準,對指定期限內簽訂征收補償安置協議并交驗空房的,按房屋建筑面積給予搬遷費和提前搬遷獎勵費等。
更重要的是,濟陽在“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考慮了“極少數人”的利益,對低保戶、特困職工等弱勢群體進行特殊照顧,加大補助力度,使整個拆遷充滿了最人性化的關懷。
利民惠民換來民心所向,今年濟陽棚改舊改一舉實現了“零事故”“零糾紛”“零上訪”,更難得的是,在簽約、拆除過程中,群眾熱情支持、積極配合工作,有的居民看到天氣炎熱,自發為工作人員送水;有的居民不僅帶頭簽約,還主動協助工作組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