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泉城,一次又一次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9月3日,首屆濟南市市長國際經濟咨詢委員會年會在濟南舉辦,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管、新興產業領先企業和境外著名咨詢(服務)機構的21名經濟界大咖蒞臨泉城,就我市的發展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
9月28日,首屆中瑞城市合作論壇在泉城濟南舉行,來自瑞中友協、全國友協、中國工程院以及兄弟城市的60多位領導、專家和企業界代表齊聚泉城,共話水生態文明建設,共商中瑞治水興水合作大計。
再過1個月,11月12日,第十一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將在濟南舉辦,屆時來自全國的產學研領域專家將齊聚泉城。
再往前看,“中國智能制造國際高峰論壇”、“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一個個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重大活動在濟南舉辦。
……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濟南也在變。從改革開放中獲取巨大紅利并快速前行的泉城濟南,在新時代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張開懷抱的濟南,正逐漸習慣成為國內外重大活動的主場;外界也在重新審視一個日益開放的濟南,習慣把這里作為碰撞思想火花、推動交流合作的重要選擇。
就在幾年前,很多人還在為濟南對外開放水平不高而憂心忡忡:無論是對比大連、青島等沿海發達城市,還是對比鄭州、成都等內陸城市,濟南的對外開放都有差距。有人感慨:在對外開放方面,濟南沒有搭上“一帶一路”這個國家戰略,在對內開放方面,濟南沒有靠上“藍黃經濟區”這個國家戰略,這與沿海人口經濟大省省會的地位很不匹配。
是什么,讓這座千年古城悄然間實現了華麗轉身?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前行,首先來自思想上的突破。“首先思想觀念得開放,要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必須得抓好開放,要在比較當中、差距當中使大家心胸開闊。”在2015年6月12日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務虛會上,城市主政者的一席話醍醐灌頂,一下子讓很多在座領導干部清醒地認識到:濟南對外開放差,不是輸在客觀條件上,更在于我們的主觀因素,只有我們思想上變得開放,濟南的對外開放才能上新水平。
突破思想禁錮的泉城,不斷邁向開放的新時代。
2016年,濟南成為全國首批12個綜合試點試驗地區之一。我市推進125項任務和改革措施,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有效破解制約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形成在全國可復制推廣的“濟南經驗和模式”。到“十三五”末,基本構建起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國際慣例要求、具有濟南特色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開放,首先需要修煉好“內功”。我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所有市直部門授予高新區“2號章”,賦予其與市直“1號章”同等權力。高新區探索出的“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發展模式以及KPI考核等做法,得到國務院大督查調研組的充分肯定,被“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高新區的經驗也將復制到全市省級以上開放區。為了加快人才引進,我市出臺了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30條,對新引進或培養的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可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含金量和吸引力走在全國前列。
為了找到自己的優勢,濟南大力推進臨空經濟區發展,希望通過空路、空海、空鐵等途徑組織好物的流動,為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這樣的決策找到了濟南對外開放的竅門:濟南并不沿海,但如果能有發達的航空業做支撐,濟南位置劣勢將得以彌補。與此同時,濟南綜保區功能不斷完善,濟南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2015年6月1日上線試運行,并完成了與海關、檢驗檢疫管理平臺的聯網工作。基礎設施的完善,讓濟南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有了良好的環境,國內外大企業紛至沓來。宜家、浪潮思科、奧特萊斯等一批好項目、大項目落戶我市。在“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的大背景下,濟南高新區設立了中德雙向協同創新中心,為有合作意愿的中德雙方企業提供項目推介、商務咨詢等無償服務,幫助濟南企業“走出去”并“引進來”。
近年來,我市在全國率先構建了4個海外企業聯盟,德國斯圖加特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美國硅谷浪潮海外孵化器正式啟用。2017年8月4日,中歐班列(濟南-莫斯科)首發儀式舉行,第一輛濟南直達莫斯科的鐵路貨運班列從濟南發出。這趟載有1600萬元貨物的班列用15天時間到達俄羅斯莫斯科。班列先期以兩周一班的頻率發送,未來將進一步延伸班列線路,逐步開通中亞班列。
“引進來”“走出去”的交相互動,正在把濟南與世界經濟圈的融合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借得東風至,揚帆破浪行。濟南正以海納百川的開放氣魄、振奮人心的趕超姿態,書寫開放型經濟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