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協以“鄉村振興——讓農村美起來”為主題,圍繞鄉村振興的3個方面——“生活美,環境美,鄉風美”開展了第五專題“商量”,旨在更好地協調關系、增進共識,為打造美麗鄉村出謀劃策,找到鄉村振興的可行之路。連日來,市政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圍繞鄉村振興工作到章丘區進行了多次體驗式調研,并邀請市民代表、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集中商量。第五專題“商量”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思想碰撞 深度交流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市政協圍繞鄉村振興,針對農村的實際需求,組織委員、專家學者開展調研,我能參與其中感到十分榮幸。”市政協委員徐征和說,“通過調研,我看到了章丘近幾年農村的快速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生活美,環境美,鄉風美’方面都取得了不錯成績,但同時也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比如在鄉村環境建設方面,規劃應當具有前瞻性,以適應未來鄉村的快速發展需求。同時我認為,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政協應當繼續發揮積極協調作用,協調更多的專家學者、優秀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更好地服務鄉村發展。”
市政協委員魯小青也有自己的感受。她說:“第五專題‘商量’聚焦‘鄉村振興——讓農村美起來’,我感受頗深。我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性的歷史任務,一定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對于參與“商量”的專家學者提出的鄉村振興要走特色農業的發展之路,魯小青非常贊同,“農業發展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時,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培養一批有頭腦、會經營,能干事、會干事的隊伍。”
市民代表呂相義表示,達到鄉村振興,必須做到“產業興、集體強、群眾富、鄉村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產業支持,怎么能有經濟基礎,更談不到上層建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條件發展特色產業。產業做起來,集體才能強起來,才能帶動村民富起來。經濟基礎打牢了,才能進一步在鄉村環境、精神追求層面做文章,全面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作為來自農業戰線的章丘區政協委員,潘廣利5月26日晚全程收看了市政協第五專題“商量”,既深刻感受到“商量”探討鄉村振興的深度、高度和廣度,也從市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專家學者的相互碰撞、深度交流、廣泛商量中得到很多啟發。“我認為,鄉村振興要有足夠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來支撐。無論是生活美、環境美還是鄉風美,都貫穿著一個人才建設的問題。沒有張恒起當年的回村任職,就不會有施家崖村今天的新產業新面貌;沒有顏炳罡教授的多年付出,三德范村的道德建設也不會蔚然成風。因此,實施興村振興戰略應力避見物不見人的問題,把人才振興作為重要內容。同時“鄉村”振興要吸引和凝聚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建設家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出現政府干、群眾看的現象。”
村民代表張新林感覺第五專題“商量”圍繞鄉村振興開展,離自己的生活非常近,“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深入田間地頭,邊體驗邊調研,并與村民圍坐在一起現場商量,提出了很多產業發展、人才引進方面的好建議,為鄉村振興指明了道路,也讓我們感覺到今后的鄉村會更加美麗,老百姓的生活也更有奔頭。”
與民商量 為民商量搭建“接地氣”溝通平臺
對于市政協搭建的“商量”平臺,大家的一個共識就是“接地氣”。徐征和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市政協的“商量”,正是深入貫徹這一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市政協搭建‘商量’平臺,廣泛了解實情民意,針對市民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溝通協商,對進一步促進問題解決起到非常好的推動作用,有助于推進我市‘四個中心’建設。”
魯小青同樣一直關注著“商量”。“‘商量’是一個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平臺,充分發揮了密切聯系基層、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受廣大市民喜歡,已經成為我市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
呂相義表示,“商量”選擇的主題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邀請的嘉賓有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有關部門代表、市民群眾等,通過新聞媒體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實現了更廣泛、更充分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進共識。商量過程中,市政協委員們親自走上街頭參與調研,真正做到了協商向群眾延伸,做到了真調研、真深入、真溝通。這樣一沉到底的“商量”,讓政協協商接地氣、更親民。
“‘商量’平臺在市民和政府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能充分反映民聲民意。”潘廣利認為,“商量”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發聲的平臺,能很好地反映市民想法,希望市政協繼續把“商量”平臺做好,助力泉城建設發展。
張新林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通過‘商量’平臺,我們百姓能夠針對所關注的問題與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一起探討研究,能夠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們感覺到‘商量’平臺確實是與民商量、為民商量,也希望老百姓提出的問題能夠盡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