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11-21
信息來源:
今年以來,濟陽縣緊緊抓住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實施積極的北跨戰略”的重大機遇,堅持把優化發展環境作為落實市黨代會和“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推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牢固樹立“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就是抓機遇”的理念,深入開展“轉變干部作風、優化發展環境”主題活動,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掀起了新一輪優化發展環境的熱潮,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今年1-9月份,新簽約項目達到25個,合同投資額72.6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17個、過10億元項目1個。今年8月份,在中國招商引資研究會和山東省經濟學會、大眾網絡傳媒共同評審的“山東省投資環境最佳縣市”中,濟陽縣成功躋身“十佳”,成為我市唯一入圍縣市。
一、著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規范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
投資者評估一個地方的發展環境,很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地方的機關行政效能。濟陽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高效能”原則,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深入推進效能革命,全面提高行政效率,積極為重大項目建設搞好服務,努力做到審批中一條龍服務、建設中全方位服務,叫響“審批項目最少、程序最簡、辦理最快、費用最低、服務最優”的政務服務品牌。
一是優化審批服務。大力精簡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先后組織開展了四次集中清理活動,前三次共清理審批事項154項,削減幅度達60.6%,其中削減收費項目77項,年減少收費4500余萬元,目前第四次清理工作正在以更大的力度積極推進。著力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環節,出臺了《濟陽縣重大項目聯審聯辦辦法》,全面推行并聯審批制,壓縮審批時限,注冊類行政審批事項辦結時限縮短40%左右,建設類行政審批事項縮短了近32%,按時辦結率達到99.8%以上。全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加快推進“一站式”政務平臺建設,新建的濟陽為民服務中心大樓即將投入使用,行政審批項目將全部實行集中辦理,做到“樓上樓下一走,各項手續到手”。積極探索推行“一費制”,在把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主體、標準、依據和程序等編輯成冊向社會公開的基礎上,正在抓緊制定“一費制”的相關措施,將項目手續審批辦理過程中的所有收費,通過為民服務中心大樓交費窗口一次性繳納,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
二是完善行政效能制度體系。在認真貫徹落實全市推行的“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AB角、限時辦結、公開承諾”等五項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出臺了《濟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落實首問負責制等十項制度的意見》,嚴格落實制度,嚴肅工作紀律,在醒目位置設立工作人員去向指示牌,實行掛牌上崗、微笑服務,政務服務的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推行代辦服務制,以縣直部門、鄉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和村級為民服務代理室為依托,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提高為企業、為群眾的服務效率,特別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立項、拆遷、規劃、工商注冊等手續,派專人全程落實代辦制度,今年以來先后為錢江摩托、匯偉新材料等幾十個項目辦理了相關手續,贏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實施效能公示制度,每月對38個縣直主要經濟部門工作效能在報紙上公示,并設立“經濟
三是做好重點項目的協調服務。創新實行了“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推進機制,讓所有縣級班子成員全部靠到工作一線,現場指揮協調,抓項目、抓進度、抓成效,確保簽約項目“有人管、快推進、早投產”。今年又組織開展了“項目建設推進年”活動,梳理篩選出事關全縣經濟發展大局的43個項目,列入今年的“三重點(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事項)”工作,進一步明確牽頭包掛領導和責任單位,明確任務目標和時限要求,進行重點推進。切實加強督促調度,定期召開重點項目建設調度會,不談成績、不唱高調,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查擺問題、尋找原因,形成具體解決方案,會后限時解決,確保重點項目從簽約落地到投產達效的順利進行。
二、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城市環境
濟陽縣牢牢把握建設省會次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打造齊全完備的硬件環境,以高水平的設施條件形成了對外招商的競爭優勢,以硬環境建設的成效推進產業聚集、造福居民群眾,目前全縣呈現出一派大開發、大發展的火熱場面。
一是打造交通體系優勢。緊緊抓住濟南實施“北跨”戰略的重大機遇,在交通上搶先對接,實施和配合實施了以國道220線拓寬改造、濟南北繞城高速、濟陽黃河大橋、濟南黃河三橋“兩路兩橋”為重點的“北跨對接工程”,先后啟動了省道248線、249線拓寬改造工程,初步形成了“十分鐘登機、二十分鐘到城、三小時出海、四小時進京”的交通網絡體系。今年以來,在全力推動濟樂高速、濟東高速、石濟客運專線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同時,按照省會城市的道路標準,大力實施國道220線整治提升工程,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承接北跨、融入濟南的“綠色通道”。
二是打造園區載體優勢。始終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硬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作為招商引資和企業集聚的載體平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濟北經濟開發區和多個鄉鎮(街道)工業園區。特別是把濟北經濟開發區作為對外招商的金字招牌來打造,堅持規劃先行,根據產業類型和行業特點劃分為南北兩個大區和食品飲料、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區,建設形成了臺灣工業園、華僑工業園、韓國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濟北科技產業園等“區中園”;強化載體功能建設,累計投入28.5億元,加大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污水處理、蒸汽等工程建設力度,實現了水、電、氣、熱、路等“九通一平”,2010年入選山東最佳投資園區,在全省145個省級開發區綜合排名中位居第17位,其中管理效能一項連續四年全省排名第一。目前,濟北經濟開發區已有旺旺、統一、金麒麟、耐斯、印尼邁達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發展,成為濟陽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是打造配套設施優勢。濟陽縣高度重視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濟北小學、濟陽縣人民醫院新院等一批綜合服務場所先后投入使用,北跨橋頭堡崔寨片區的一處高級中學正在高起點規劃建設,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明顯提升。為了更好地滿足落戶企業員工的居住、娛樂、購物等生產生活需求,在開發區周邊配套建設了商貿服務區、休閑住宅區、教育文化區、餐飲娛樂區,為企業順利進駐、快速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致力于打造省城“后花園”,積極推進現代化水景園林城市建設,大力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澄波湖深度開發和溫泉旅游度假村、黃河風景帶等工程建設,近期正在規劃實施黃河古城開發,著力擦亮黃河北旅游品牌,城市吸引力和對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三、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打造重商扶商富商的服務環境
企業引進不是目的,關鍵要能留得住、發展好,這離不開全過程、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濟陽縣始終堅持“為投資者服務、幫投資者發展、助投資者成功”的宗旨,堅持政策向企業傾斜、要素向企業集聚、力量向企業傾注,主動親近客商,積極跟進服務,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讓投資者更加舒心、開心、安心地在濟陽發展。
一是保障企業發展“不受擾”。實行企業“寧靜日”制度,確定每月1—25日為企業生產“寧靜日”,規定除安全檢查及上級專項檢查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進入企業檢查、收費;實行涉企執法檢查、收費備案制度,建立部門內部聯合檢查或檢查結果共享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多頭檢查和重復檢查,為企業騰出更多的精力抓發展。為重點企業車輛辦理“綠色通行證”,規定持證車輛除交通事故和重大違規違法行為外,在濟陽境內道路上免受交通執法檢查。加強企業周邊治安環境治理,大力懲處各種危及企業生產經營的犯罪行為,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保障企業用工“不犯難”。面對落戶企業不斷增多和企業轉型發展不斷加快,對用工數量和素質都提出更高要求的新形勢,大力整合勞動、教育、成教、農業、科技等教育培訓資源,根據企業需求積極開展“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搭建勞資對接平臺,有效解決了企業的用工難題。近三年,已向縣內企業輸送了近萬名素質過硬、技術成熟的勞務工人,培育形成了多個特色勞務品牌,其中“濟陽縫紉工”、“濟陽電子工”兩個品牌被評為“山東省知名勞務品牌”,“濟陽食品制作工”、“濟陽機械制造工”兩個品牌正在積極申報中。臺灣統一集團食品項目落戶濟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濟陽有成熟、充足的食品制作工隊伍。
三是保障重點企業用地“不受限”。成立了閑置土地清查領導小組,對企業用地情況進行全面摸查,加大對圈而不建、圈大建小等行為的清理處置力度,今年以來先后清理盤活閑置用地5宗、650畝,重點支持耐斯集團、上好佳食品等重點項目建設。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磚窯復耕等工作,用足用好土地增減掛鉤和置換政策,增加建設用地面積,最大限度地保證重點項目建設特別是增資擴產項目的用地需求。
四是保障企業發展資金“不斷鏈”。組建了經開投融資公司和群利投資有限公司兩個融資平臺,通過融資貸款和吸引社會資金等方式,積極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經開投融資公司自9月底正式運營以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幫助企業解決“過橋資金”3000余萬元;群利投資有限公司積極推進規范化運作,將注冊資本金增加到1億元,已具備了較強融資能力和條件。
細致周到的服務環境,得到了眾多落戶企業的競相稱贊,紛紛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落戶10年之久的旺旺集團已先后13次增資擴產,建成了76條生產線,成為該集團在大陸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去年落戶的臺灣統一集團食品項目在投資9000萬美元的基礎上,把一期注冊資金從1800萬美元追加到3000萬美元;金麒麟剎車系統、同鎰節能等多家企業也相繼增資,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