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市加快推進攜河北跨的主戰場,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已成為泉城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跳板。近日,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召開,對先行區建設寄予厚望。會議要求,要發揮先行先試優勢,在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堅持項目先行、交通先行、生態先行、改革先行,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當先鋒、打頭陣、挑大梁。對此,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主任宋衛東表示,先行區將落實“六個走在前列”要求,細化分工、狠抓落實,勇當攜河北跨先行尖兵,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率先攻堅突破。
“先行區是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創新發展示范區域,過去這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因此我們把產業作為立區之本,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宋衛東表示,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先行區牢固樹立“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理念,從“大招商”變“招大商”,聚焦先行區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四新”產業發展方向,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為先行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6月23日簽約的綠地國際博覽城項目,總用地約6800畝,總投資近千億元,將打造濟南新的會展經濟中心、科創中心、高端教育中心。其中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齊魯國賓館等引發社會各界廣泛期待。宋衛東介紹說,此次綠地國際博覽城項目中的國際會展中心規模達到55萬平方米,室內展館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可承接國內最大規模車展,將改變濟南因為展廳面積受限而無法承接國際一流會展的現狀。
5月14日簽約的袁米農業科技項目,總投資約11.3億元,依托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團隊,以袁米產品品牌運營及產品銷售為突破口,深度整合研發、種植、生產、食味研究等環節,提供安全、營養、好吃的優質大米。通過科技研發、現代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袁米農業科技項目將有效助力先行區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注入新鮮血液。
去年12月12日簽約的中國氫谷項目,在先行區打造以氫能源研究為核心,集關鍵材料、零部件、電堆、動力系統、整車研發為主的氫能源產業創新集群,集聚國內外氫能源生產企業的產業規模集群,結合氫能源公務、公交、市政專用車輛推廣應用,讓先行區成為氫能源運營示范區。 此外,菜鳥網絡濟南智慧物流中心、融科濟南國際資訊中心等10個項目已具備簽約條件,儲備了眾云產教研集群、聯東科技谷、華潤健康小鎮和城市綜合體等120余個重大項目,這將為先行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交通先行打通攜河北跨交通瓶頸
攜河北跨,交通先行。前期,在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下,“三橋一隧”過河通道建設順利展開。其中,齊魯大道黃河大橋、濟濼穿黃隧道、鳳凰路黃河大橋已經開工建設。備受關注的濟南黃河大橋改擴建工程,也于6月19日通過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審批,拿到了“準生證”,將于下半年開工建設。
與此同時,先行區也同步規劃、建設“三橋一隧”北延長線,形成貫穿先行區的“一橫三縱”的骨干路網,其中齊魯大道黃河大橋北延,由齊魯大道黃河大橋向北延伸至濟南繞城高速,長約3.4公里,為先行區西部主要南北交通干道;濟濼路隧道北延沿鵲山水庫向北至桑梓店組團北邊界,長約30公里,為先行區西部主要南北交通干道;濟南黃河大橋北延,由黃河大橋延伸至繞城高速,長約20公里,為先行區中部主要交通干道;鳳凰路黃河大橋西延線,由鳳凰大橋向西延伸至繞城高速,長約17公里,是貫穿先行區的東西主要干道。這些延長線,將與跨黃通道同步啟用,確保黃河兩岸骨干路網無縫對接,打通攜河北跨交通瓶頸,加快資源要素向黃河北集聚。
在銜接黃河兩岸骨干路網的同時,先行區還對規劃范圍內的內部路網進行重新梳理和規劃,搭建“三縱兩橫”的快速路網和“四縱五橫”的結構性主干路網。
此外,先行區內還規劃一處高鐵濟南北站,遠期力爭接入國家高鐵網絡,放大省會輻射帶動效應,更好融入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約150公里軌道交通線路,與黃河南軌道交通一網互聯,規劃120公里BRT,聯系不同功能組團,在相關區域試點無人駕駛,在黃河沿岸建設觀光軌道廊道,打造母親河畔時尚風景線。
生態先行大尺度藍綠空間宜居宜業
作為主打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宜發展的新區,先行區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先行理念,設置大尺度藍綠空間,營造宜居宜業環境,吸引高端人才入住,引領綠色發展路徑。
據宋衛東介紹,和雄安新區一樣,先行區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包括河道、濕地、湖泊、林地、公園、農田等。這意味著先行區730平方公里的規劃范圍,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用于建設開發,其中產用地將達到40%。將來的先行區將是一座滿眼綠色、風光秀麗的宜居新城。
生態先行,對黃河的利用提升是關鍵之舉。在確保黃河生態及行洪安全前提下,先行區將結合濟南黃河段的自然資源特征,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提升整體風貌,在齊魯大道黃河大橋和石濟客專黃河大橋之間,率先打造黃河公園。將來的黃河公園不僅是先行區生態之脊,還將成為大濟南的中央公園、中華母親河的新名片。
先行區不僅有業已基本建成的冠世花園萬畝花海,還將有數百個口袋公園,形成出行200米見綠、500米見園、3公里進濕地和森林的宜居環境。結合“中疏”戰略,省市重大公益設施疏解至先行區,積極與國內外高水平機構合作,新建一批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及文體設施,讓高端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先行區將布局“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圍繞街坊中心的5分鐘生活圈、圍繞鄰里中心的10分鐘生活圈和圍繞社區中心的15分鐘生活圈,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
改革先行“六個一”優化營商環境
先行區的發展,既要外部借力,更要內生驅動。要想長遠發展,必須不斷創新,在改革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上走在前列。
按照創新的代管區域劃轉和體制機制方案,先行區管委會將實行大部制體系,實現同類事項一個部門辦理,在此基礎上率先對規劃建設領域進行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探索“六個一”審批體系,切實將“一次辦成”改革落實到位。
“我們學習借鑒雄安新區建設先進做法,通過深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探索推行扁平化管理、企業化運作的模式,打造快速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專業系統的產業發展體系、法治和諧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穩健的投融資建設體系,加快形成優化協同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時,加大向先行區放權力度,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先行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市編辦主任張強說。
為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提出“六個一”的理念。體現先行區速度的“多規合一”,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先行區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編制區域性環境、壓礦、地災、氣象、水土等綜合評價報告,實現區域綜合評價結果共享共用,減少企業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土地規劃建設項目“多證合一”,將建設項目土地規劃一并納入施工許可證范圍內,在具備相關手續后,建設單位提交承諾書,即可辦理相關手續,發放《先行區建設工程土地規劃施工許可證》;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一次到位”,推進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和管理,一次性敷設到建筑工程項目邊界,預留接口,隨時對接;審批服務“一門受理”,實行“一門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的運行模式,提供審批證件快遞送達服務;建設項目“一章審批”,設置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專用章”,用一個章完成所有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的審批;“一次收費”,建立建筑工程項目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凡未納入清單收費項目一律取消。在建筑工程主體驗收前,一次性繳納各種政策性行政收費。
快干實干已簽約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6月15日,先行區正式收到市編辦去“籌”文件,管委會具備了法人主體資格,可依法履行工程項目有關法定程序。下一步,先行區將在城市設計、征地拆遷、工程建設、項目落地等方面全面提速,快干、實干、苦干,堅決打贏建設攻堅戰。
在規劃編制上,7月份啟動城市風貌、公共配套、鄉村振興、基礎設施等方面四大類30項專項規劃,年底前形成初步成果,壓茬推進后續專項規劃等編制工作,確保2019年實現規劃全覆蓋,一張藍圖繪到底。圍繞引爆區、黃河公園、骨干路網等重大項目完善細化相關規劃成果,保障項目開工建設。
在工程建設上,先行區力爭7月上旬啟動征收拆遷工作,7月底開工黃河公園引爆段工程,8月底開工建設3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工程,9月份開工引爆區安置區工程。同步開工對接“三橋一隧”骨干路網及代管區域內4條市政道路等工程,年底前開工建設供水、供電、供氣、污水場站及管網工程,采用大兵團作戰,拉開先行區全面建設框架。
在項目推進上,已簽約的綠地國際博覽城、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濟南分所、中國氫谷、東旭產業園、山東地礦產業基地等項目盡快開工建設,菜鳥智慧物流中心等10個產業項目力爭9月底簽約。
先行區建設任重道遠,需要一批敢干事、能干事、真干事的干部隊伍,既能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茬接著一茬干,也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快干實干苦干,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確保先行區“三年起勢頭、五年大突破”,在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省會城市中走在前列。“對此,我們信心十足。”宋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