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
現代產業體系最早是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是一個中國語境下的概念。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1.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
黨的十七大報告針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新變化以及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第一次提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但對于什么是現代產業體系,十七大報告中并沒有明確的論述。中國政策研究部門和理論界對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下面將對其中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簡要的評述,進而探討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內涵。
2007年11月新華社發表《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解讀十七大報告。該文對“什么是現代產業體系”作出了初步的回答:“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該文比較清晰地提出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從改革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2008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該決定明確界定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定義:“現代產業體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并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該定義開創了全國省級決策部門的先河,體現了從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進步和發展要求。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中心陳建軍教授認為:現代產業體系可以被認為是產業體系的一個子集合,即被納入“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那些產業,應該具有更多的“現代元素”;這些“現代元素”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即符合“兩高兩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創新)的那些產業。
向曉梅從系統論的角度定義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可以看作是產業在橫向聯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協調性,在縱向發展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具備良好的制度素質、技術素質和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之間形成良好互動,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國際產業發展相銜接的產業鏈完整、優勢集聚、競爭力強的產業系統”。該定義強調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特殊的產業系統,這個產業系統具有產業鏈完整、產業優勢集聚、競爭力強等特征。
綜上所述,現代產業體系是相對于傳統產業體系而言的,其目的是實現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其核心是一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系統,是中國轉換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產業載體。
2.國際視角下的現代產業體系
國外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現代產業體系”的概念,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等發達國家興起的產業體系,實際上就是現代產業體系。
國際視角下的現代產業體系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發達國家的產業體系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在第三產業中,包括金融中介服務業、文化信息服務業、生產服務性產業的比重在50%以上;其次,發達國家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絕對量不小,科技含量高。比如,盡管美國工業比重只有16%,但產業科技含量非常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基本上都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
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在現代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服務業的價值鏈越來越長,服務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將是大勢所趨。服務業的發展不僅拓展新的空間,而且還通過對工業、農業等其他產業部門的融合、滲透,促使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從國際視角看,現代產業體系是一種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占較大比例、第二產業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體系。
二、現代產業體系的特征
現代產業體系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續性、市場適應性等特征。
1.創新性
創新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動力特征,創新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推動力?,F代產業體系的創新不是在一個孤立封閉的系統中完成,創新一方面同具體的產業狀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創新又要受到相關的支持系統發展情況的制約。一個完整的創新系統應該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以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通過多維度的創新來化解產業發展中的瓶頸。
所謂技術創新,就是“企業家把一種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導入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技術創新的目的是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并實現產業化。技術創新通過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新興產業的興起和落后產業的淘汰等,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推動傳統的產業體系向現代產業體系的演化。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新產業的不斷出現無一不是技術創新的結果,繼而引起產業體系的重大變革,形成一定時代語境下的現代產業體系。
制度創新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產業創新能否獲得成功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企業大幅度地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促進了企業制度創新。許多企業打破傳統的組織分工理論,將企業最關鍵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和作業程序進行再設計,從而使成本、品質、服務、速度等方面的績效大幅改進,增強了企業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
2.開放性
開放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效能特征,開放性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目前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整體,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使區域間的產業體系聯結的緊密度大大提高,一個區域產業體系的升級也就與區域外的供給和需求結構的關聯度增強,凸顯了現代產業體系的開放性。
當前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分工格局呈現出緊密聯系的金字塔結構。美國等發達國家位于國際分工的最頂層,一方面大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產業和以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汽車、電子等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戰略目標。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通過大量吸收發達國家的投資,承接美、日轉移出來的重化工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使經濟增長有了新的推動力,并促使產業結構迅速升級。比如,新加坡充分利用跨國轉移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先后經歷三次結構轉型,推動了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融合性
融合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結構特征,也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這種融合首先是表現在信息技術對包括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在內的所有產業的滲透和嵌入;其次是服務業對工業、農業的融合和滲透,從產業的發展到產業鏈的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以及農業的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趨勢;第三是各產業內部更低層次部門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第四是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當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文化為基本元素的軟資源的投入將成為創新的主要源泉和產業發展主要動力,如品牌價值提升和創意產業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現代產業間的融合互動將會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層次更高,產業更具生命力。
4.集聚性
集聚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空間特征?,F代產業體系的形成過程就是產業的空間結構不斷調整、產業集聚化、最終形成產業集群的過程。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诋a業鏈的聯系、運輸成本的節約、公共設施成本的分攤、信息溝通的便捷和包括技術擴散效應和學習效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正的外部性,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區域獲得競爭優勢的基本途徑之一。
高新技術園區是現代產業體系集聚性特征的重要體現。信息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直接導致了信息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的出現。這些產業在一定的地域內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機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充滿創新活力的有機體系,就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美國硅谷、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臺灣新竹園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創辦高新區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紐帶。在高新區中創新的思想可以得到孵化,企業之間的合作更為頻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可以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地區競爭優勢。
5.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標志性特征?,F代產業體系通過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高質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現代產業體系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要求。產業發展必須強調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力爭做到制造業所提供的產品全壽命周期少污染和無污染、資源低耗及可回收和循環利用,用最小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來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中的主導產業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形態如信息產業、創意產業均有助于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量,降低人均廢物排放量,有效緩解人口通貨膨脹率所帶來的能源緊缺、資源枯竭與生態環境危機。根據有關計算,互聯網使全球勞動生產率提高300%,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更大范圍內的共享,提高了政府企業公眾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達到經濟繁榮、社會公平等目的,由此節約能源近50%?,F代產業體系強調知識、信息、智力的作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農業工業、服務業中,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減少了資源消耗,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成為提升產業層次,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
6.市場適應性
市場適應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不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跟隨需求層次的升級規律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和動態性?,F代產業體系不斷適應消費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應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在滿足市場需求新潮流中占據有利地位,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長。
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技術進步速率的加快、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多樣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市場需求也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多變性和動態性,現代產業體系必須不斷適應消費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的上述發展趨勢,使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更具有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近年來不斷得到發展的模塊化生產方式和網絡化組織形式,可以理解為對需求多變性的一種適應性變革形式。
三、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平臺
有產業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相應的支持系統。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平臺,是在對傳統產業體系支撐平臺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同樣依附并服務于主體產業。
1.現代產業體系需要良好的運作平臺和新型的組織載體
良好的運作平臺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平臺、寬松的政府管制平臺和全新的融資平臺?,F代產業體系中的組織載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網絡組織。網絡組織可以實現規模的低成本擴張,降低成員間的交易成本,促進企業間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也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環境應變能力。二是戰略聯盟??梢栽鲞M成員企業整體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成員企業競爭力,還可以通過資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三是企業集團。在現代產業體系中,企業集團不但發揮著巨大的技術放大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效益。四是產業集群。集群內的企業不但有生產成本優勢,有質量和產品差異化優勢,還有區域網絡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和區域品牌優勢。
2.現代產業體系的資源支撐
現代經濟活動中的一切管理活動,幾乎都可以歸結為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F代產業體系無疑也需要資源的支撐,沒有資源,現代產業體系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首先,現代產業體系需要資本資源的支撐,其中既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其次,現代產業體系還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撐。毫無疑問,在所有的經濟資源中,人力資源處于核心地位,它支配著物的生產要素,并與物的要素結合創造經濟價值。再次,現代產業體系還需要信息資源的支撐。最后,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還需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支撐。為了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環境資源,現代產業體系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的發展原則。
四、產業結構軟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趨勢
如前所述,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導向的系統。產業結構軟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軟化,是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長,與此相適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現代產業體系的產業結構軟化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指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軟產業(主要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所謂“經濟服務化”趨勢;第二是指在整個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因此,我們著重從產業結構服務化、產業結構高新技術化、產業結構融合化和產業結構國際化四個方面分析和把握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結構軟化的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進一步減小,第二產業比重也逐步下降,而第三產業比重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從世界平均水平看,1995年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為65%,2006年則上升到69%。美國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從1995年平均72%上升到2006年的77%,提高了5個百分點;同期歐元區和日本服務業所占比重均提高了4個百分點;而中國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僅提高7個百分點,2006年平均為40%。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服務化趨勢非常顯著(見表1)。
表1.1996年~2006年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世界
65
65
66
67
67
67
68
69
69
69
69
69
美國
72
72
72
73
74
75
76
77
77
76
76
77
歐元區
68
68
69
69
69
70
70
71
71
71
72
72
日本
64
64
64
65
65
66
67
68
68
68
68
68
中國
33
33
34
36
38
39
40
41
41
40
40
40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09),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動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KIBS)是指以專業知識或技能為基礎的、服務產品技術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服務行業,具有顧客專業化、雇員知識化、手段高科技化、產業高增值性、高滲透性等特征。1986年~2005年20年間,全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4.9萬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8萬億美元;其中,市場導向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全球收入增長了兩倍多,從1986年的4.5萬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1.5萬億美元(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率高達4.8%,遠高于其他服務業2.7%的增速。以美國為例,1995年~2006年,美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4個百分點,2006年達到76.5%。而其中,包括金融、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等在內的知識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美國知識產業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保險、信息與通信、企業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2.產業結構高新技術化
產業結構高新技術化是指用高新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一方面,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在經濟中所占比重持續增加(見表2);另一方面,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目前,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中,使制造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以至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
表2.部分國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法國
13
12.5
13.9
13.7
14
14.1
14.1
13.5
13.8
德國
8.8
9.2
9.6
9.5
10.4
11
10.4
10.6
11.4
意大利
8.2
8.7
8.5
8.6
8.9
9.8
10
9.6
9.2
日本
16
16.5
16.7
16.8
17.8
18.7
16.8
15.9
16.8
英國
14.5
14.3
15
15.4
16.3
17
16.9
16.1
15.6
美國
17.1
17.8
18.2
18.7
18.6
19.2
18.3
17.7
18.6
資料來源:OECD STAN indicator database。
過去十幾年中,科技發展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廣使用推動了經濟發展。信息通信技術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爆炸式發展后,以更穩健的步伐得到推廣普及。信息通信技術已經成為企業在組織、技術方面創新的戰略性工具。據統計,25個OECD國家中有89%的企業使用互聯網。OECD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越來越依靠信息通信技術和企業服務。1995年~2005年,澳大利亞、丹麥、瑞典、英國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的0.3%~0.7%歸因于對信息通信技術的投資和使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其全面升級,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制造業成為推動美國經濟擴張的第一大產業。事實證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但使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服裝業、建筑業正在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且使鋼鐵、汽車、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可使其日趨信息化和知識化。新技術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傳統產業的衰落速度,使部分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命力。而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言,在知識經濟背景下進行工業化,必須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帶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新興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致力于長期培育自主技術創新能力;而另一方面,短期更為有效的則是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工業化與信息化、知識化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新型工業化,以便縮小與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
3.產業結構融合化
產業結構融合化,簡稱“產業融合”,又稱“產業結構重疊化”或者“產業邊界模糊化”,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傳統的以單一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界限在產業融合中越來越不清晰,原有的以單一知識及其技術作為產業的劃分標準遇到了強大的挑戰,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產業結構變化勢不可擋的潮流與趨勢。
在不同的產業領域內,產業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構架出融合型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滲透融合是指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向其它產業滲透、融合,并形成新的產業,如生物芯片、納米電子、機械電子、航空電子、生物電子、電子商務等新型產業。延伸融合是通過產業間的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間的融合,往往發生在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的自然延伸部分;這種融合更多地表現為服務業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延伸和滲透,如第三產業中相關的服務業正加速向第二產業的生產前期研究、生產中期設計和生產后期的信息反饋過程展開全方位的滲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訓、研發、設計、客戶服務、技術創新、貯存、運輸、批發、廣告等服務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趨加大,相互之間融合成不分彼此的現代產業體系。重組融合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是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標準元件束或集合下通過重組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F代產業體系下的重組融合更多地表現為以信息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的重組融合,融合后生產的新產品表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如模糊智能洗衣機、綠色家電的出現就是重組融合的重要成果。
4.產業結構國際化
產業結構國際化又稱“產業結構無疆界化”,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動通過產業構成的核心要素的國際流動,沖破國家疆界限制,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轉換的過程。隨著以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知識產業的興起,逐漸出現了全球性產業,發展突破了地區和產業的界限,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現代產業的發展,引起了世界新的產業革命和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浪潮。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變動的這一特征打破了產業結構變動局限在一國國內的傳統格局,出現了產業結構變動無疆界的新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賴越來越強,產業結構的開放度不斷提高,任何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都不再可能局限在一國一地來完成,而必須依據要素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參與國際產業大循環,借助產業國際化轉移來完成。產業國際化轉移是指產業在國家或地區間轉移的經濟現象,它主要是通過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投資實現的。為取得全球競爭優勢,發達地區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紛紛將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廣到全球,以產業海外轉移為手段,進行大規模的結構重組和升級;發展中國家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趕超戰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以加快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高度化。互動發展的共同需求為產業國際化轉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其規模在擴大,發展在加快。
?。◤埫髡埽褐袊鐣茖W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