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6-07
信息來源:
推動科學發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和根本路徑,改善民生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基本著力點和關鍵突破口。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省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走出了一條省會城市改善民生與科學發展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新路子。
一、堅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不斷凝聚改善民生與科學發展互動的新共識。2007年以來,我們在全市黨員干部中先后開展了“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執政為民、廉潔高效”、“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等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引導黨員干部破除自滿、自足、自負思想,克服畏首、畏尾、畏難情緒和漂浮、懶惰、粗放作風,力戒發展與民生兩張皮,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構建起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思想平臺。思想觀念有了新轉變。干部認識到“發展為民生、民生促發展”,群眾懂得了“民生靠發展、發展促和諧”,形成了以黨員干部的思想解放凝聚全社會發展共識的良好氛圍。境界標準有了新提升。干部群眾樹立省會意識和一流工作標準,努力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思想境界與科學發展要求相適應,工作標準與科學發展目標要求相一致,形成了率先發展、爭創一流的工作價值取向。干部作風有了新改進。在思想作風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學風上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在領導作風上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密切聯系群眾,在工作作風上求真務實,在生活作風上清正廉潔、艱苦奮斗,實現了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為民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堅持執政為民、富民惠民,不斷增強以改善民生促進科學發展的新合力。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抓民生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政績,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大力實施了富民惠民戰略。積極推進就業優先發展戰略。5年來,新增城鎮就業67.8萬人次,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88.8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大力實施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十一五”時期共啟動38個集中片區和34個零星片區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安置房290萬平方米,解決了6萬戶18.3萬困難群眾住房問題,啟動6個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總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向7339戶家庭發放廉租住房補貼6110萬元。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陽光民生救助體系建設。企業退休養老金從“十五”末月均782元提高到1520元,在全省率先實施“惠民醫療工程”,率先實現新農保全覆蓋。實施“衛生強基工程”,建成2366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和252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幾年來先后建成14個全民健身中心和遍布社區的健身廣場,完成6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3400個農家書屋建設,形成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民生服務品牌。
民生的改善激發了發展動力,增強了發展合力,鞏固了科學發展的基礎,優化了科學發展的環境,推動了濟南市科學發展的進程。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910.8億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6.1億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長20.2%。民生的改善為濟南營造了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公平公正的企業發展環境,越來越多的大項目落戶濟南、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被吸引到濟南,城市創新驅動能力顯著增強。
濟南先后被確立為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三、堅持拓展空間、優化結構,不斷搭建以科學發展提升民生質量的新載體。我們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確定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深入實施新型城市化和工業化戰略。堅持把富民與強市、城市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城市化、工業化與民生建設良性互動,在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素質和民生品質。
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載體,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文品質上做足文章。我們抓住籌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和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重大機遇,整體規劃、綜合配套,向高處要空間、要效益。把城市綜合體作為開發改造的主抓手,實現城市綜合體與城市生命體“兩體”結合,引導市民提升文明素養。注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市政設施建設。注重彰顯泉城特色,高標準實施大明湖擴建改造,昔日“園中湖”正在變為“城中湖”,與之相連的護城河實現通航,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的城市風格日益突出,城鄉居住環境進一步優化。
以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引導人民群眾創新生產生活方式。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決策部署,制定實施了擴內需促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五”末 7.3:45.9:46.8調整為當前的5.5:41.9:52.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4.6%,金融、信息、旅游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工業結構優化提升,形成交通裝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3個過千億元的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跨上2千億元新臺階。初步構建起服務經濟主體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強力支撐、現代農業突破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區域內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整體拉升勞動力技能水平、市民人文素養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新載體。
四、堅持管理創新、服務群眾,不斷開創以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局面。我們把社會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著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幾年來,我們加快與民生服務相關的政府機構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大力精簡行政審批項目,提高行政效能。建立行政執法電子監察系統,梳理規范處罰事項。完善推廣基層社區管理體制,以“泉城義工”、“陽光大姐”品牌為導向,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隊伍。著力建立健全公共決策機制。積極實施政務陽光工程,大力推進黨務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堅持問政于民、開門寫報告,連續4年面向市民和社會各界開展“我為《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活動。著力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整合開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使之成為群眾表達利益訴求、黨委和政府24小時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渠道與平臺。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社會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全市呈現出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