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8-29
信息來源:
馬克思指出:“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頁)這揭示了尊嚴的本質屬性。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覺地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為人類做貢獻的理想信念。無論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還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行改革開放,都是為了使飽受內憂外患之苦的中國人民獲得尊嚴,過得幸福。
尊嚴的本質特征
1. 尊嚴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中國自古就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認知,恩格斯評價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作為精神層面的尊嚴,是以人對自己本能的支配為前提,勢必產生于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反過來又支配人的物質需求,升華人的情操。從現代心理學來看,人對尊嚴的需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心理性需求,這種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建立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之下,當然,有些人在一定條件下為了獲得尊嚴也會甘愿舍棄某些基本物質需求。在當代中國,全面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小康社會的過程,無疑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從而使人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享有尊嚴的過程。
2. 尊嚴是個人與他人的統一。尊嚴作為一種高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獨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和地位,并不意味著“尊嚴”只是一種絕對權利,相反,它需要在自尊和他尊的互動中,體現存在的價值。也就是作為社會存在的人,首先必須以尊重他人作為尊重自我的前提;其次,尊重自我又是尊重他人的保障。這要求在每個人的社會關系中,個體必須擯棄財富、地位、出身、權勢、信仰、學識等的差異,而從尊嚴的角度,對每個人平等相待,與每個人和睦相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鮮明地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可以說這是對他人和個人價值的充分肯定。正是從自尊與他尊的關系角度,尊嚴應該既包括對自己的自尊、自重、自愛、自律、自主的道德要求,也包含對他人的尊重、平等以待,不蔑視傷害他人的道德要求。
3. 尊嚴是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尊嚴,首先是一種社會性存在,只有在社會中,尊嚴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與意義。個人尊嚴的實現,必須首先著眼于整個社會性尊嚴,只有社會性尊嚴變成現實,個人的尊嚴才有可能得以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倡導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為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創造了條件。
4. 尊嚴是生存與發展的統一。發展是生存的延展與需求,也是生存的高級階段。人的生存問題解決了,就要不斷尋求新的發展。這種辯證的發展使人類的生活表現為螺旋式的上升。這就要求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好體面生存與科學發展的問題。體面生存,就是要珍惜生命、正視現實、享受生活;科學發展,就是要審時度勢、創新務實、積極進取。
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尊嚴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中國,國家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為維護人的尊嚴提供了日益充裕的物質基礎,開拓了日益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也對維護人民尊嚴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人的尊嚴涉及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文化水準、宗教信仰、社會心理、個人素質等諸多方面。維護人的尊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益,尊重人、關心人,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嚴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當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尊嚴,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黨的建設,把握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生命線。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342頁)可見,黨的領導是人民享有尊嚴的生命線。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沒有止境,黨的建設的改革創新也沒有止境。胡錦濤同志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是一勞永逸的,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務必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特別要創新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做到以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切實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真正做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譜寫新的理論篇章,既發揚革命傳統、又創造新鮮經驗,始終使我們黨在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在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提供保障。社會主義法制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法制建設,一個立足中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符合改革和建設需要的,以憲法為核心的多層次、多部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這為實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格尊嚴奠定了制度基礎,對于維護公民的自身權益、實現公民的自身價值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和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動,不和諧的因素也在增多,侵權事件和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法律屬于上層建筑,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它的這種服務功能,也可以說是通過權力與權利相互關系的制度安排,去調整社會關系、社會利益的。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在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公民尊嚴需要法制來保障,更需要公民的自覺維護。只有全民守法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并列而行,大力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培養公民的公平正義思想,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尊嚴,廣大人民才能全面維護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合法權益。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助推器。經濟發展的過程,說到底也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經濟結構性矛盾增大,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的拉動;工業增速過高,服務業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資源環境壓力增大,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狀況未能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嚴重;收入分配不夠合理導致社會問題增多。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保障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物質基礎,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這就要求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進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尤其是要加快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破除“以GDP論英雄”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從而走出“久推難轉”、“轉而不快”的樊籬,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煥發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內驅力。文化在人的精神層面上具有享受、教育、審美等功能,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人的尊嚴具有重要的維護和引導作用。據《瞭望新聞周刊》2011年3月份的調查,81.64%的人贊成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反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深入人心。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重點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尤其是自強不息精神與和諧文化理念教育,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質;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敢闖敢試、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讓人們從心底里發出“我是中國人,我自豪”、“生在這個時代,我榮幸”的贊嘆。
第五,推進社會建設,打通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快車道。社會建設直接涉及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關系到每個家庭和每個人的尊嚴和福祉。要把社會事業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解決教育、衛生、文化、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切實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從體制上理順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以及勞動分配、社會流動等關系。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到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要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盡快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執筆:計永超 黃傳新) (求是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