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全市司法行政系統深入開展“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主題實踐活動,實施了六項獨具司法行政特色的活動,推動廣大司法行政機關干警和法律工作者真正做到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是開展法治文化建設年活動。積極開展“法治文化建設年”活動,在每個縣(市)區建立法治文化和法制教育陣地,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普法宣傳,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結合法治創建工作,積極創建全省、全國法治縣(市)區,繼續推動“法律六進”向縱深層次發展,進一步增強了群眾依法辦事和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開展律師法律援助進社區“雙百”活動。在全市組織了200家律師事務所2000名律師與近400個社區結對服務。重點落實“六個一”,即:在每個社區設置一個法律宣傳欄,設立一個法律維權崗,公布一部法律服務電話,建立一支由律師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每季度開展一次專場法律咨詢活動,上一次法制教育課或者法律講座,推動律師深入社區、深入群眾開展服務,使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及時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在群眾中引起了良好反響。
三是開展法律援助惠民生活動。繼續擴大法律援助面,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確定以“低標準(最低生活標準)2倍”為申請法律援助的標準,向社會公開承諾年內完成法律援助案件3859件,比上年增長20%,同時把公證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范圍,使更多的群眾納入法律援助工作范圍。積極規范法律援助接待窗口管理工作,實現全市所有法律援助機構“臨街落地透亮”,配備完善各項便民設施,方便群眾申辦法律援助。采取固定宣傳和流動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聯通公益短信、電視臺公益廣告、報紙專欄等載體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了法律援助知曉率,擴大了濟南法律援助工作的影響。實現法律援助熱線與“12345”、“12348”、“12355”、“12315”五線聯動,加大法律援助網絡建設,實行網上申請、審核,構筑了范圍更廣、層次更深、服務更便捷的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四是開展人民調解創新年活動。在全市推廣歷下區建立地區人民調解組織的做法,在各縣(市)區設立專業人民調解室,深入推進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以及其他調解方式的銜接和協調聯動,提升了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圍繞高鐵建設、棚戶區改造等重點建設項目,突出排查征地拆遷、土地流轉、勞動用工等涉及民生的重點糾紛,做到糾紛早發現、原因早查明、情況早控制,及時把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了基層,解決在了萌芽狀態。
五是開展“和諧公證處”建設活動。在全市加強“和諧公證處”建設,以“公證進社區”、“公證進校園”等形式,組織公證員深入群眾身邊,解答公證咨詢,提供公證預約服務。組織各公證機構召開服務對象座談會21次,了解服務對象對公證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公證服務能力和水平。
六是開展“服務群眾平臺”建設活動。在全市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服務機構顯著位置懸掛辦事流程圖,依工作程序逐項標明具體的承辦崗位、承辦人姓名以及聯系電話、投訴舉報途徑和方式等,方便群眾知情辦事;在服務場所設立群眾辦事咨詢引導臺,確保工作時間有人值守,負責幫助、引導群眾辦理法律事務,縮短群眾辦事時間;在工作中認真落實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等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為民服務代理制,探索便民利民的好措施好辦法,積極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提高了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新手段,實行網絡問政、網絡問計,充分創造條件擴大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樹立了司法行政機關的良好形象。
信息來源:泉城普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