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7-13
信息來源:
去年以來,市中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人才高地為目標,編制人才發展規劃、召開全區人才會議、加大人才專項資金投入、健全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全力打造人才市中這一創新發展驅動的強大引擎,譜寫了人才事業的新篇章。
人才規劃與發展規劃同步
“經過幾次修改完善,今年1月,《市中區2011-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經區委常委會討論通過,正式以區委文件頒布。整個人才規劃與全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一致——— 以特色人才高地助推現代化新城區建設;重點吻合——— 以重點隊伍建設和人才重點工程引領重點產業發展;指標匹配——— 以人才指標對應發展指標,成為全區人才工作的行動綱領。“圍繞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進行規劃調研,多年來還是第一次”,區政府金融辦公室主任孫延豐說。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確定人才發展規劃和工作目標,充分證明人才優先發展布局在市中區已經確立。
人才資金三重保障
為推進人才工作開展,保證人才開發,區委、區政府堅持投入優先,加大財政投入。一是增加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將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從原來的每年50萬元提高到每年260萬元,用于教育培訓、表彰獎勵、發放津貼、走訪慰問等。目前,享受或曾經享受區委區政府津貼的優秀人才有118人,極大激發調動了各類人才服務市中、奉獻市中的積極性。二是建立科技扶持資金。2010年區財政列支科技扶持資金2000萬元,主要用于對科技創新企業和科技人才扶持獎勵。今年,科技經費將繼續增加,并將與全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對創新創業人才的獎勵扶持政策掛鉤,從而發揮更好作用。三是建立服務業引導資金。圍繞發展現代服務業,每年投入專項資金促進人才資源開發。去年投入460萬元,先后資助了北京銀行濟南分行、山東海洋投資有限公司等一批金融商務企業,服務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
人才工作網絡健全完善
在調整充實全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項工作職能的基礎上,著力健全密切配合、高效運轉的人才工作網絡機制。首先,配齊配強人才工作力量,在有關部門、各街道、部分駐區企業設立人才工作聯絡員72名,明確聯絡員各項工作職責。其次,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了領導小組議事制度、工作督促檢查制度、信息收集和反饋制度等。人才工作實現了向街道、社區、“兩新”組織和轄區駐地企業延伸,全區人才工作實現了網絡化覆蓋。
人才工作目標考核“量體裁衣”
2011年1月,市中區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人才工作納入全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為了體現考核目標的科學性,既考出壓力又考出動力,區委組織部、區人才辦、區考評辦“量體裁衣”,結合各部門實際制定考核標準,突出部門主要負責人抓人才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突出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抓人才工作的主體作用,突出“六支人才隊伍”主管部門的牽頭責任三個重點,緊緊圍繞人才發展規劃確定的關鍵指標,給每個單位確定了六大類、具體指標不等的考核標準,內容簡潔,數據簡約,操作簡便,強化了考核的實效性。
人才重點工程項目化管理
為增強黨管人才的凝聚力,實現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促進,市中區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精心設計了“金融商務人才”集聚工程、社會工作人才“燎原”計劃、高層次人才“三百”計劃、城郊特色農業人才開發工程、“市中英才”打造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項目化管理’模式,以人才工程項目化運作,帶動人才隊伍整體開發,努力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人才高地。“重點人才工程項目化管理”就是把項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人才工作中,將每項人才工程細化分解為一項項不同的任務,明確負責單位和完成時限,采取前期指導、過程控制、跟蹤管理、綜合協調等科學、規范的流程推動工程目標的實現。對此,專門出臺了《重點人才工程項目化管理的意見》,今年,全區將以實施五大人才工程項目化管理為載體,在整合人才工作資源、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建立黨管人才常態工作機制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推動整個人才工作的深入開展。
人才培訓模式多樣化
積極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分層次、按類別、多樣化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區委組織部堅持每年舉辦一次主題培訓班,讓各類人才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同時,將“市中英才”納入干部自主選學培訓范圍,各類人才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既提高了培訓資源利用效能,又增強了人才培訓的效果。區財政局、區工商聯、區經信局、區農業局等有關部門還采取推薦參訓、開辦遠程教育教學、建立技工實訓基地、舉辦田間學校、免費送學上門等形式,加強對各類人才培訓。截至目前,通過各類培訓形式(黨政人才除外),累計培訓各行各業拔尖人才268人,方式靈活、多樣化的人才培訓模式逐步建立。
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建立
堅持一流人才、一流服務,讓高層次人才有榮譽、有地位、有待遇。對3批97名“市中英才”以區委、區政府名義授予稱號,并給予工作津貼。同時,開展健康查體、休假療養等活動,切實讓人才感受到組織的關心和溫暖。去年以來,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需要,開始推行與工作績效緊密掛鉤的人才激勵獎勵機制,如在選拔金融商務人才中,把區級經濟貢獻作為選拔和獎勵的依據,對貢獻大的給予每年6萬元的獎勵,并享受金融公寓住房優惠待遇,對全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專門設有資金獎勵。這些舉措,有效激活了人才的開發引進,更提升了產業競爭優勢。
人才服務全方位優化
市中區緊緊圍繞落實推進全市“百千萬”引才工程,努力為各類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區委組織部聯合區人社局、區科技局制定了《關于落實推進“百千萬”引才工程的意見》,分三個層次,制定出臺了不同的服務措施。如針對百層次人才,建立定期聯系制度;針對千層次人才,實行扶持獎勵制度;針對萬層次人才,登記入庫管理,為其辦理戶口,免費辦理檔案關系轉接等。此外,還探索建立了雙向兼職、特聘專家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智力流動鼓勵政策,積極開展人事代理“一條龍”服務。在此基礎上,全區各部門整合各類資源,深化為人才服務。區經信局、區金融辦等部門聯合十幾家銀行先后為20余家創業型企業提供貸款,區工商聯還與齊魯銀行推出“誠信貸款”業務,累計貸款金額過億元;各級領導干部建立聯系人才制度,實行“一對一”聯系、“點對點”服務,千方百計為駐區人才辦實事、解難題,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打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
建立人才雙向分類評價機制
橫向分類。在劃分為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社會工作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的基礎上,根據產業、行業和人才分布情況,進一步細化類別。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將金融商務人才從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分離出來,單獨制定了選拔管理辦法,加大了培養引進力度;為加強社工人才開發,將社區專職工作者作為一支基礎力量進行培養,建立了準入、培訓、管理、考核、退出等機制,營造了重視社工、發展社工的氛圍??v向分類,對人才實行梯次、遞進式培養管理。如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業績突出、貢獻大的主要負責人定為領軍人才,由財政、商務、金融等部門管理,將規模企業中高級管理者定為高端人才,由經信局、國資委等部門管理;將具有發展潛力中小企業主定為企業英才,由民營局、工商聯等部門管理。“雙向”分類評價,有利于增強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針對性,有利于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業積極性,增強了人才工作的成效。
開展人才工作“百點”創建活動
在人才工作目標考核體系中,將創建“人才工作示范點”作為各單位、各部門的目標任務,積極開展人才工作“百點”創建活動。不同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能特點,確定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人才工作示范點,規定每年每個部門必須建設1-2個,可以是一個企業、一所學校、一個社區,也可以是各類園區、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基地以及各類人才創辦的實體等,每年達標驗收一次,力爭五年達到一百個。目前,各單位上報示范點20個,明年新一批的示范點也在籌劃之中,此項活動調動了各單位開展人才工作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