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7-13
信息來源:
人才發展,規劃先行。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精神,緊緊圍繞省會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精心編制人才發展規劃,勾畫未來10年人才發展藍圖。目前,我市已出臺《濟南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和宣傳文化人才、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6個專項規劃,10個縣(市)區也全部完成本地區人才規劃編制工作,我市上下貫通、左右配套的人才規劃綱要體系初步建成。
從2010年起到2020年,是濟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建設創新型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建設,必須加快人才發展,加快由人力資源大市向人才強市轉變。而沒有規劃,人才發展就會缺乏科學目標定位和全局、長遠的考慮,就可能出現隨意性、盲目性。
人才發展 規劃先行
2010年8月19日,對我市人才建設工作意義非凡。當天,市委、市政府印發《濟南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我市首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綱要》主體內容約1.4萬字,明確了今后10年我市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提出打造“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三大人才聚集區,全面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實施七項人才政策和十項重大人才工程。《綱要》既與國家和省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相銜接,又充分體現泉城特色。
一時間,“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八個字,成為響徹泉城的旋律。近一年來,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企事業單位,人們圍繞人才發展規劃的學習貫徹,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政策、破解難題,開創了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已逐步成為共識,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任務已層層開始付諸行動,人才政策創新的舉措已在許多地方紛紛出臺。
2020年濟南跨入全國人才強市行列
到2020年,濟南人才發展總體目標是,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產出高效的人才隊伍,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在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集聚大批優秀人才,人才在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國內一流人才高地,跨入全國人才強市行列。
人才規模不斷壯大。區域人才總量在當前120萬人的基礎上實現翻番。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提高到35%,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素質大幅提高。主要勞動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5%,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6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45%。人才的分布、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合理。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明顯增強。人才規模效益顯著提高,省會人才優勢充分發揮,在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重點領域,高端人才集聚明顯,到2020年,區域人才競爭力明顯增強。人才使用效能進一步提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人力資本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大幅增長,人才貢獻率明顯提高。人才環境顯著優化。搭建更廣闊的干事創業平臺,制定更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制度,建立更高效的人才服務體系,創造更優質的人才生活條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濟南建設成人人向往、爭相匯聚的創新創業樂園。
創新體制機制帶來活力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創新黨管人才的方式方法,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圍繞激發人才活力、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管理體制。推動政府人才管理向開展政策創新、加強宏觀調控、強化公共服務、創造發展環境的職能轉變,建立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以素質提升和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構建人人能夠成才、人人得到發展的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強化人才評價的引導功能,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堅持以用為本,創新人才選拔使用方式,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作用,形成人崗相適、用當其時、各展所長,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綱要》提出,建立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完善分配、激勵、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探索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健全企業人才激勵機制,推行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辦法。進一步完善人才表彰獎勵項目,建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進一步健全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的社會保障覆蓋面。研究制定企事業單位社會保險的貫通政策,逐步實現異地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保障人才合法權益。
政策突圍 破解難題
與其他資源相比,人才資源有很強的環境選擇性,流動性極強。科學培養人才,廣泛集聚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體制和機制做保障。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力推人才新政,才能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
在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合理流動方面,我市打破體制、單位和身份限制,擴大交流任職和掛職鍛煉范圍。加快建立開放型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面向社會公開選拔黨政機關領導干部。進一步拓寬黨政機關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基層和生產一線選拔黨政人才。探索實施政府雇員制,對部分專業性較強的行政崗位實行聘任制,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入黨政機關開辟通道。有計劃地選派黨政人才到國有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制定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到企業任職或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保障措施和社會保險銜接辦法。
重大人才工程聚人才
立足發揮省會優勢,堅持高端引領,把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作為做好人才工作、打造人才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精心謀劃設計實施了十大重點人才工程,吸引凝聚培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服務省會又好又快發展。是《綱要》中的一大亮點。據介紹,這十大重點人才工程由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泉城學者”建設工程、泉城企業家培養提升工程、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創業人才扶持工程、“濟南名士”打造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現代農業人才開發工程、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工程和泉城人才環境優化工程等組成。圍繞大局解難題、依托項目聚人才,是我市人才工作服務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舉措。“泉城學者”建設工程以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性難題作為招標項目,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面向全國公開招標,選聘高層次人才解難題促發展。今后我市將立足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難題,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方式,面向國內外公開招標,吸引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才、項目、產業的有機結合。不斷改進組織管理方式,促進工作制度化、科學化。推廣“泉城學者”建設工程的經驗,不斷提升科研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我市還將優化人才的成長、發展和服務環境,形成人才環境比較優勢。圍繞人才權益保護、人才市場管理、人才服務保障等各個環節,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形成層次分明、覆蓋廣泛、具有濟南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