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宜人,五谷豐登。”9月21日,濟南高新區慶祝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臨港街道徐寨田園舉行。走進濟南高新區,硬核的高科技俯拾皆是,用好轄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優勢,濟南高新區積極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讓科技創新“慧”農更惠農。
深耕“合作社+”模式 助力產業融合發展
走進遙墻街道趙合村,靜謐的村莊、整潔的環境、錯落有致的村居、蓬勃發展的產業……一幅村莊美、村民富、鄉風好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眼下,趙合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種植的金耳進入采收季,金耳膠質含量是銀耳的30倍,市場銷售走俏。
趙合村是一個黃河灘區遷建村,共有村民135戶、500余人。去年以來,在遙墻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趙合村搶抓“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契機,積極整理閑置土地,與市農科院技術合作推進食用菌方艙項目。該村通過“三變”改革,采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因地制宜推廣智能方艙食用菌種植,走出一條盤活村莊閑置資源、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堅持走“合作社+”發展之路,遙墻街道、臨港街道試點推行整村連片土地托管,用大型收割機收割,收割效率提高1倍以上,收割費用減少20%至30%,有效提升玉米、小麥、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種植效率,提升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巨野河街道依托濟南鵲云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注冊“臻品鵲山”商標,抓住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機遇爭取“富硒小米”標準落地,完善小米加工基地,多方參與宣傳推介活動,將一度瀕臨消失的“鵲山小米”擴大種植面積,并打造成知名品牌。
打造“村企共贏”模式 激活鄉村活力
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徐寨田園是遠近聞名的研學基地。在村黨總支牽頭下,徐寨村創立徐寨田園,種植7個系列20余品類的樹木3萬余株,建設蔬菜大棚、花卉大棚,打造“迷你動物園”,徐寨田園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該村黨總支搶抓產城融合紅利,帶領村民先后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建立“勞動力信息庫”,既方便周邊企業招工,也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徐寨村與周邊7家企業確立合作關系,村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遙墻街道荷花路南側,銀河試驗農場里科技感滿滿,27.3公頃的區域里,承擔著7個國家級和省、市級試驗平臺的科研任務,形成完整生態循環圈。據介紹,該農場落地小麥、甘薯、水稻、淡水漁業、藥用植物等科研項目,科技賦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一圈一鏈”建設打造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的典范。
挖掘文旅資源 把“鄉愁”轉化為生產力
近年來,“鄉愁”逐漸成為城市軟實力打造、文化建設以及文旅產業發展的挖掘重點,濟南高新區正在探索將“鄉愁”意象變成特色產業,讓人們實實在在看在眼里、吃到嘴里、摸在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讓“鄉愁”真正被記住。
巨野河街道有4個小山村處于城鎮開發邊界線以外,合稱“四鵲山”。在打造“臻品鵲山”品牌農業的同時,今年以來,巨野河街道積極對接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先后引進多個農業科技項目。王家鵲山村育苗產業基地、逯家鵲山村中草藥特色產業……該街道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打開鄉村振興突破口。秉承“鄉愁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巨野河街道啟動四鵲山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項目,該項目包含“四鵲山”全部村域,按照現有村莊建設和規模特點,打造集產、學、研、游、養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
遙墻街道從“黃河文化+”水工程、旅游產業、鄉村振興入手,找到鄉村振興的新思路。該街道對趙合村周邊坑塘進行改造提升,種植傳統特色蓮藕品種“大青秸”,突出“荷”“漁”特色,挖掘沿黃特色資源以及黃河遷建歷史,探索發展鄉村旅游、文化體驗、研學觀光,做美做特鄉村旅游,逐步實現“耕讀田園夢,詩意荷塘家”的美好愿景。
臨港街道依托辛棄疾故里四風閘村,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和美鄉村建設,打造以四風閘村為中心的稼軒文化風貌帶。同時,利用張越家村緊靠辛棄疾故里的區位優勢,街道引入科技企業,流轉群眾土地,高標準打造集農耕文化、自然教育、傳統文化體驗等于一體的研學教育基地,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全村人均收入增加近千元。
春華秋實,五谷飄香。濟南高新區正以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全面展示喜慶豐收盛況、和美鄉村畫卷、農民幸福圖景,強化科技引領、綠色發展、品牌打造,著力培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從“傳統農業潛力區”向“智慧農業標桿區”的新跨越,奮力開啟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