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德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領袖默克爾承諾將干滿未來四年總理任期,不會提前下臺。此前,德國最大兩黨經過艱苦談判,終于達成一致,同意再組“大聯合政府”。下一步社民黨還要將組閣協議提交全體黨員投票,盡管目前還不能斷言通過,但畢竟概率較大。在大選近5個月后,德國新政府終于有了眉目。
默克爾權威受損
此次組閣談判,默克爾承受巨大壓力,因擔心組閣再次失敗,最終作出了“痛苦的讓步”,將外交、財政、勞工社會等關鍵部門讓予社民黨執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身和聯盟黨的權威。這也為“默克爾進入執政末期”的觀點再添新證。
被譽為“政壇常青樹”的默克爾一直以沉穩堅韌的執政風格深受民眾愛戴,但自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以來,默克爾因執行較為寬松的難民接納政策而備受質疑,成為其權力由盛轉衰的標志。
難民危機其實只是導火索,深層次原因在于民眾求變心切。在經歷長期執政后,民間多少會對默克爾產生“審美疲勞”,任何一個小的政策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默克爾多年來堅持走中間路線,表面看團結了各階層民眾,但近幾年受全球化負面效應沖擊,民眾保守情緒滋長,都希望更好維護自身利益,聯盟黨的傳統支持者認為默克爾背離了右翼陣營,社民黨支持者則認為她在推動社會公平方面做得還不夠。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能夠取代默克爾的政治強人,但對她的質疑已經逐漸公開化,聯盟黨內部已公開討論其接班人問題,有媒體則預測默克爾無法任滿第四任期。
新政府執政難度大
默克爾不再享有絕對權威,新政府缺乏核心,這本身就是一大弱點。此外,新政府還面臨兩大難題。
從內部看,兩黨內部分裂將掣肘新政府施政。社民黨內部矛盾尤為突出,以黨內青年團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黨員堅決反對再與聯盟黨捆綁,目前青年團正在大力號召黨員否決聯合組閣。為爭部長席位,前主席加布里爾與現主席舒爾茨公開決裂,迫使舒爾茨放棄內閣部長席位,領導層弱化。目前社民黨支持率已降至18%,距離“復興”目標越來越遠。聯盟黨同樣圍繞未來路線問題爭論頗多,不少高層都呼吁默克爾政策向右回擺,以贏回流失到極右政黨的選民,但默克爾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樣的呼吁仍有待觀察。總之兩黨內部齟齬勢必影響新政府的行動能力。
從歐盟層面看,德國推動一體化說易行難。社民黨歐洲政策雖較聯盟黨更為積極,且如果占據外交、財政部后,更容易主導設計一體化方向。但事實上,針對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更為關鍵的設立歐元區共同預算和歐元區財長倡議,社民黨也很清楚,絕不可能無條件支持,因為共同預算很可能成為歐元區共同債券和債務共擔的變種。共享信用,共同發債,甚至為重債國埋單,這是德國民眾的“不能承受之重”,在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下,德國很難在這一問題上作出重大妥協。此外,在一體化建設問題上,默克爾主張謹慎慢行、穩扎穩打,舒爾茨則主張跨越式前進,前不久還高調提出2025年建成“歐洲合眾國”的計劃。兩黨理念上的差異也將影響歐洲政策的協調。
中德關系基本面良好
德國內部的不確定性上升,對一直處于良好狀態的中德關系有無影響呢?總體而言,此次組閣談判聚焦內政問題,在對外關系上兩黨基本沿襲過去的主張,沒有太大變化。兩黨一致認為,中國快速發展為德國帶來機遇,中國是重要的地緣政治大國,有必要維護和拓展兩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鑒于中德關系經過深耕厚植,基本面較為穩固,總體上不會過多受到德國政局變化的影響。
但也必須看到,近年來德國對中國的防范和疑慮有所上揚,如德國正推動歐盟出臺措施限制中國收購歐盟高科技企業,還將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視作中國分裂歐盟的舉動。這既是對中國實力上升的一種錯誤解讀,也是對自身發展前景缺乏自信的表現。此次組閣僵局顯示德國國內矛盾實際非常突出,新政府或將通過外交行動緩解內政壓力。在中德關系分歧點上,德國可能較此前更為強硬,這或將為進一步提升中德關系增添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