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GPS即將“清零”可能影響交通運輸、天氣預報、金融結算等,自然資源部專業機構將為國內GPS接收機用戶免費提供檢測服務。
記者27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美國民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服務接口委員會(CGSIC)正式發出預警稱,GPS周計數將在4月6日迎來第二次周溢出而導致周計數翻轉。為避免不良影響,按自然資源部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要求,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國家測繪地理信息計量站(國家光電測距儀檢測中心)即日起至今年6月30日,作為國家級法定計量檢定技術機構將為國內GPS接收機用戶提供免費技術服務,幫助檢測用戶設備是否會發生故障,以便采取應對措施。
GPS周計數翻轉是指當GPS周達到1024周時,GPS接收機接收的GPS衛星數據中出現周溢出并重新開始計數。GPS系統時間零點為1980年1月6日0時,每1024周重新開始計數,從而導致設備測量出現錯誤、發生工作異常等。第一個GPS周循環點為1999年8月22日0時,第二個循環點將發生在2019年4月6日。
據介紹,作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理論上也存在周數翻轉問題,但北斗系統設計人員結合GPS周數翻轉周期短以及一般接收機使用壽命等問題,設計翻轉周期是8192周,約160年,從而在事實上規避了該問題。
專家指出,GPS接收機在未做GPS周數翻轉預處理情況下,會導致接收的輸出時間重返大約19年前,對依賴GPS授時系統應用可能造成影響,包括引發空管雷達信號數據混亂、數據傳輸短暫中斷、時間跳變造成系統癱瘓、無法完成結算等。為應對這一問題,用戶要咨詢GPS接收機供應方,或直接求助于自然資源部免費公共服務,以及時排查隱患、更新固件。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GPS系統
GPS系統是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耗資近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GPS全球定位系統由空間系統、地面控制系統和用戶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其空間系統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份衛星組成,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一時刻都能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
格洛納斯系統
格洛納斯是蘇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覆蓋范圍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
格洛納斯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原理和方案都與GPS類似,不過,其24顆衛星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羅斯領土境內。
北斗導航
建設中的中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空間段計劃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
北斗導航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并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兼短報文通信能力。
伽利略系統
Galileo系統總投資達35億歐元,是歐洲自主的、獨立的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完全非軍方控制、管理,可以進行覆蓋全球的導航和定位功能。
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總共發射30顆衛星,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