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舉行的2018中國(濟南)產業金融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泉城,共同探討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與會專家認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需增強金融效能、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用新金融引導、聚合新興產業發展,并營造良好的條件環境。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多位專家表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領域,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為,傳統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內涵。在改革實踐上,要以環境紅線圈定金融支持范圍,把污染防治攻堅的硬性要求作為金融支持前提,試點推廣重大環境風險“一票否決制”,豐富綠色金融業務產品,降低綠色金融服務成本。
產業金融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重要支持。濟南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的先行區,把產業金融中心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我國產業金融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是基于產業鏈產生的金融形態,充分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屬性。把產業金融中心建設作為重要抓手,著重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對提升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副社長兼秘書長劉正榮表示,在開展經濟信息服務方面,新華社具有豐富資源和獨特優勢。作為中國經濟信息事業的開創者和領航者,新華社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覆蓋各經濟領域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營銷和服務體系,可發揮經濟信息服務優勢,助力濟南產業金融中心建設。
新興產業的規模發展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也是金融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發力點。“新動能要靠高科技、新金融來提供支持。而新金融有三大特點:一是擁有市場化金融體系,具備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資產;二是擁有高科技的金融體系,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服務模式的提升和改變;三是擁有開放的、國際化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說。
尚福林建議,新金融可發展兩種模式的產業鏈金融。一是發展圍繞核心企業的產業鏈金融,健全完善訂單、倉單、提單質押等金融服務,改進擔保增信、合作增信、交易增信等商業信用增強機制;二是發展圍繞核心技術的產業鏈金融,主要是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依托技術專利流、物質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創新信貸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形成組合金融服務。
與會專家表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方面,貨幣政策需重視中長期資金投放,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破除“金融脫實向虛”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應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著力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弱勢地位。
又訊(記者 周芳)今天上午,《2018中國產業金融發展指數報告》在2018中國(濟南)產業金融國際論壇上發布。報告稱,2017年,我國產業金融發展指數得分為162.14,連續四年保持增長,但得分增速劇烈下滑,增長失速風險正迅速上升。
據了解,《2018中國產業金融發展指數報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編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介紹說,指數從資金支持度、結構優化度、服務有效度、創新發展度、環境適應度5個維度出發,設計了19組共64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