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4時,載有576名山東對口支援黃岡前方指揮部和援助黃岡醫療隊員的多架包機陸續降落濟南遙墻機場,帶著湖北人民的深情厚誼平安凱旋!
庚子歲首,湖北戰“疫”。
大年初一夜,我市首批11名醫務人員星夜兼程,逆行而上。第二批、第三批……一個月時間,我市先后派出7批125名隊員馳援湖北。他們大多來自呼吸、感染性疾病、重癥醫學等專業,均為各個醫院的中堅力量。包括醫生27人,護理人員95人,疾控專家3人;其中黨員42人,80后、90后占比超八成。
在湖北戰“疫”最危急時刻,濟南最精銳的“白衣戰團”火速集結,亮劍出征;濟南,把最厚實的家底交給了湖北。
黨旗飄揚 黨員就要沖鋒在前
2月15日,作為山東省第十一批援鄂醫療救援隊領隊,濟南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彭建帶隊奔赴黃岡。
身處戰“疫”一線,有兩大挑戰擺在面前:“硬仗怎么打?隊伍怎么帶?”彭建身上擔子并不輕松。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共產黨員,現在考驗我們的時刻到了,疫情面前,我們天職所在、責無旁貸,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不辜負全省人民和黃岡人民的期望!”抵達黃岡后,醫療隊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彭建代表全體醫療隊員做出表態。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成立臨時黨支部,早已成為各批醫療隊的工作慣例。黨建工作與醫療工作的有機融合,構建起綜合協調、醫療救治、護理管理、院感防控、后勤保障、醫療專家組、宣傳報道等工作架構。“這些高效管理措施的快速搭建,正是得益于此前各批醫療隊的經驗。制度健全了,紀律嚴明了,這為醫療隊正常運轉打下良好的基礎。”彭建說。
疫情面前,黨員就要沖在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從事重癥護理專業15年,我先上!”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劉明君主動請纓,要求第一時間進入病區開展救治。劉明君所在的重癥感染隔離病區是最危險的地方,醫務人員有限,隊員們白班夜班連軸轉。三層手套下依然精準穿刺,不懼風險近距離插管、吸痰,熟練應用各種急救儀器,喂飯、打水、排糞、倒尿、擦拭身體、打掃衛生……在重癥感染隔離病區,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是多面手、全能王。2月20日下午,醫院突然發生停電,監護儀、呼吸機同時報警。“都別慌,密切觀察病情!”劉明君臨危不懼,指揮組員嚴守崗位,并逐一觀察患者病情:11臺監護儀運轉正常;3臺有創呼吸機運轉正常;1臺血濾機運轉正常;2臺經鼻高流量氧療儀無法使用,立即改鼻導管高流量吸氧;1臺無創呼吸機無法正常使用,患者缺氧加劇,立即換上有創呼吸機采取無創呼吸模式……經過緊張搶修,供電恢復正常。此時,全部重癥患者病情穩定,情緒良好,值班醫生拍著劉明君的肩膀說:“明君,好樣的!”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7日下午,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儀式在黃岡舉行,山東省對口支援黃岡市疫情防控一線的14名醫務人員,莊嚴宣誓,火線入黨。
鮮紅的黨旗,在“疫”線高高飄揚。各批醫療隊成立臨時黨支部后,眾多隊員紛紛提交入黨申請書。“火線入黨,讓我感覺肩上責任更重了。”醫療隊員門雪琳說。
硬核搏擊 救治步伐按下“快進鍵”
1月27日晚,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進駐尚未完工的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1月28日晚,首批新冠肺炎患者順利轉入治療。自從踏上援助湖北之路,全體醫療隊員的步伐就像按下了“快進鍵”。
與時間賽跑,同疫情決戰!“為盡快收治病人,大家沖進了仍處于施工狀態的‘大別山’。”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的楊雪說,不到30個小時,便完成建立“三區二通道”等基礎設施改造,以及各項清洗消毒工作,開辟了兩個隔離病區共100張床位,其中12張用于重癥監護,基本具備收治病人的條件。“最后的半天,醫療隊的時間全是掐著秒表來計算。”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楊雪仍感到驚心動魄,“經過緊張的培訓,我作為第一個重癥組成員,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收治了我們的第一個病人。”
在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每四人就有一個是在方艙醫院治療的,“方艙”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艙”。
迅速組建起來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開放床位1461張。2月9日下午2點,客廳方艙醫院正式開艙收治病人,作為我省第四批醫療隊隊長,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二科護士長郭芳和隊員們走進“戰場”。截至晚上8點,醫院共收治90多位病人;一天后,山東省第八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所在的漢陽國博方艙醫院正式接診。此時,距離醫療隊員抵達武漢,僅僅過去30個小時。
專業過硬 用扎實作風實現“五個零”目標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我市援鄂醫護人員全力以赴,只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
“專業過硬,作風扎實”,成為我市援助湖北醫療隊員的“金字招牌”!
由于靜脈穿刺成功率高,來自濟南市中心醫院的劉兆奇被患者親切地稱為“劉一針”。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癥監護室,靜脈穿刺是每天必需的護理內容。而穿著3層防護服、戴著3層手套,佩戴著護目鏡,大大提高了靜脈穿刺的難度。一位血小板低的患者無法進行深靜脈置管,所有靜脈用藥只能依靠留置針,而劉兆奇每次都能為患者穿刺成功;還有的病人治療時間久,手腳的靜脈幾乎都打遍了,劉兆奇從手指上找到細如發絲的血管,也能一針見血。
“穿上防護服、眼罩、面屏,視線瞬間出現模糊,只能用護目鏡僅有的小縫隙來進行操作。”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的李孟倩憑著多年的護理經驗完成一項項護理任務。
在黃岡,山東醫療隊共救治患者726人,包括重癥、危重癥患者189人。其中,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共救治患者411人,包括重癥、危重癥92人。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自2月9日入艙到3月7日休艙,山東醫療隊負責的病區接收入院患者325人。
在武漢漢陽國博方艙醫院,自2月11日16點開艙收治患者,到3月8日休艙,山東醫療隊累計收治病人數599人,累計治愈出院人數305人,轉出294人。
全部實現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治愈人員“零復發”的“五個零”目標。
守望相助 千里馳援留下無法磨滅的回憶
“要回家啦!”3月21日,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段單單、馮曉彤在臨行前,每人寫下一張滿分的“黃岡試卷”。
試卷上,記錄著她們在黃岡的點點滴滴:“我是山東省第11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經過33天的奮戰,3月18日,黃岡患者清零。”“我在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重癥監護室工作。”“我救治過的年齡最大的病人是90歲。”“我們做到了醫務人員零感染。穿上防護服,里面我會穿紙尿褲,時常感到憋悶。”提起這份試卷,兩人說,試卷是早就想好的,想給自己的表現打個分數,對黃岡人民、對山東人民、對自己都是一個交待。“要走了,返程的通知就是我們交卷的時間。這一個多月的超長考試確實非常辛苦,但看到窗外漸漸多起來的行人和車輛,看到所有重癥病人出院,真心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段單單說。
幸得有你,山河無恙!溫暖人心的瞬間,每天都在這里上演:
一次非凡之舉,潛移默化間感染著每一個人:在武漢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就曾活躍著一支由輕癥患者自發成立的志愿者隊伍。“這么多醫護人員背井離鄉,讓我深受感動。用我自己的行動去幫助他們減輕壓力,讓他們騰出更多精力來救治其他艙友。”患者汪先生說。
一次深情送別,讓所有的疲憊“清零”:“我們何德何能被稱為英雄,我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面對黃岡人民十里相送的場景,濟南市中心醫院的沈曉曉忍不住流淚,口罩哭濕了兩個,換上第三個,還是忍不住淚水。
一次暖心舉動,把每個人都銘記在心里:“孩子,你慢點,我給你拍張照片。”萊鋼醫院的韓海榮在消殺過程中,被患者王阿姨喊住。“你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韓海榮發現,王阿姨把自己的信息認真地記在一張便利貼上,“你們都穿著防護服,我認不出來,我要把你們的名字都記下來,我要把你們都記住。”
一次真誠付出,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變成“一家人”:“這是楊雪,她是我的干女兒!”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陳大爺激動地說。聽到這句話時,楊雪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奪眶而出……
濟南的125名白衣戰士慎終如始,不辱使命,在荊楚大地書寫魯鄂同心戰“疫”的動情故事,彰顯著濟南人的“硬核”擔當。正所謂:千里馳援赴湖北,魯鄂攜手克時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山河美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