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民生,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校畢業生既是就業重點群體,更是重要的人才資源。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堅持學史力行,深化“假如我是他”服務實踐,大力實施“選擇濟南 共贏未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攻堅行動,完善政策、拓寬渠道、搭建平臺,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就業招聘、創業培訓等工作,把黨史學習教育落到基層、落到實處。用貼心、細心、精心的服務,把黨的溫暖送到學子身邊,最大限度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難題,全力以赴幫助他們“早簽約”“快就業”“易創業”。
搭建就業平臺——精準對接需求 吸引學子在濟干事創業
不久前,濟南用最誠摯的熱情、最溫暖的情懷、最美好的期待,為全市駐濟高校畢業生舉行了一場青春盛典——“我們的青春 在濟南起步”2021屆濟南大學生畢業典禮。這是濟南首次以城市名義舉行的最高規格的大學生畢業典禮,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立成出席活動并為畢業生們送上美好祝福,充分體現了濟南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高度重視,釋放出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希望留住人才的強烈信號。
“今年全國有927萬名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一方面是嚴峻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濟南是一座愛才惜才、創新包容的城市,我們以高校畢業生為突破口,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拓寬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平臺,多措并舉解決高校畢業生的操心事、煩心事,吸引更多學子在濟干事創業發展,為濟南快速崛起增添持續動力。”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駐濟高校有近20萬名畢業生,市人社部門聚焦實際需求,為駐濟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搭建精準對接平臺,舉辦“選擇濟南 共贏未來”駐濟高校畢業生雙選會和系列線上招聘活動,有力促進了畢業生留濟就業創業,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不斷轉化為服務青年的生動實踐。
據統計,我市先后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建筑大學、濟南大學、濟南護理職業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舉辦6場高校畢業生就業雙選會,進場參展單位達1800多家,提供招聘崗位10萬余個,26000多名畢業生進場求職,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4000多人?;顒悠陂g,還開展了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和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等活動,為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微咨詢”“簡歷門診”等服務。
4月9日,“選擇濟南共贏未來”首場就業雙選會在齊魯工業大學舉行,共吸引700余家用人單位報名,涉及機械、化工、信息、材料、生物、食品、電子、金融、管理等諸多領域,專業需求涵蓋工、理、文、經、管、藝等多個學科門類,提供就業崗位近2萬個。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齊魯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濟南一建集團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業集體亮相雙選會。
因參會單位及招聘崗位質量較高,雙選會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負責此次招聘的人事主管宋潔介紹:“這是我們首次進校園進行大規模招聘,前期與人社部門、學校老師進行了充分溝通,針對學校專業培養重點,主要面對芯片生產技術、芯片助理崗位進行幾十人以上的招聘,從現場看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這次招聘會是真正做到了我們的心坎上。”據統計,招聘單位現場共收到簡歷7000余份,3000余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
為最大限度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對招聘成效的影響,市人社部門舉辦了“泉城春暖”線上招聘活動,在濟南人社官網、濟南人社微信公眾號開辟就業招聘專欄,日日更新網上招聘信息,實現24小時求職招聘服務“不打烊”。同時,先后舉辦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等主題招聘活動,舉辦省會經濟圈人才招聘會,開通求職招聘直通車,通過挖掘優質崗位拓展求職招聘空間。今年1至6月,舉辦招聘會215場,提供崗位近27.6萬個,達成就業意向4.5萬人次。
激發創業活力——釋放政策紅利 打造全方位服務體系
創業具有倍增的就業效應,我市人社部門對有創業能力和意愿的大學生從創業項目、創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創業指導等各個環節開展全方位服務,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業動能。
一方面加強政策扶持,將個人創業貸款額度提至最高20萬元,合伙及組織創業的貸款額度提至最高60萬元,企業貸款額度提至最高300萬元;落實創業補貼,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萬余家;支持靈活就業等新業態發展,對符合條件的通過夜經濟、小店經濟等靈活就業的困難人員和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發放社保補貼。另一方面加強創業培訓,推行“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指導+創業孵化”一鏈式創業幫扶,與駐濟高校密切對接協作,依托山東財經大學、山東交通學院、山東建筑大學等高校,對近10萬名高校大學生開展了創業輔導,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此外,通過各類媒體加大政策解讀力度,依托四級就業服務窗口提供政策咨詢、集中推送等服務。在畢業季前,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空中課堂”,運用微信平臺和“抖音”開展線上直播,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推介就業創業政策,開展求職方法、職業方向、就業觀念等就業指導,深度解讀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就業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