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深化年”工作要求,聚焦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安全保障主責主業,各項目標達到序時進度,美麗濟南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不斷提升。
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謀劃推進1148個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依法為1107個新項目辦理環評審批手續,通過線上審核對80家企業環境信用及時進行修復,組織73家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推動8個主體開展近零碳試點示范創建,建成38個市級“無廢工廠”,組織申報267個省級“無廢細胞”。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以臭氧、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氣消除為重點,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對2398臺工業爐窯治理效果實施全面復核、對764個大型有機液體儲罐進行全面排查,新完成35家企業低揮發性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淘汰老舊汽油車8447輛、老舊機械1739臺,推動43家企業開展環保績效升級。以“三水統籌”為引領,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協調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程,累計完成雨污合流管網改造404公里,提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能力96萬噸/日,對黃河流域217處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統籌抓好土壤環境質量與農村環境保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對201個行政村開展環境整治,加強13處地下水重點點位水質保障。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紅線監管,開展自然保護地專項執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保持穩定;排查整治環境安全風險隱患,開展突發環境事件和輻射事故應急演練,對8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開展“解剖式”現場幫扶。
完善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質量標準站微站、出租車走航、量子雷達遙測等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絡,加快智慧生態黃河平臺建設,完成101個功能模塊研發,精準定位環境問題線索。今年以來,累計推送處置報警信息8700余條,非現場執法比率達40.8%,同比增加15個百分點,現代化監管執法效能不斷提升。
建立媒體協作機制,累計發布520余篇公益作品和宣傳稿件。不斷拓展環境教育內涵外延,累計開展生態研學、環保設施開放等活動130場次,推動12家中小學啟動國際生態學校創建,努力構建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理念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