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合力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近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濟南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5%,到2030年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7.5%,到2035年提升至89.59%。
《實施方案》提出,提升預防保護能力,促進生態系統修復。以市南部山區“三川”(錦繡川、錦陽川、錦云川)、泉水補給區、水源保護區、大汶河上游為重點,推進水庫庫區周邊、主要河道和小流域的水系生態建設,著重做好市南部山區、雪野湖流域生態屏障功能維護,增強水土保護與水源涵養能力;強化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林草植被封育保護和自然修復,預防和減輕水土流失,筑牢生態安全底線。到2025年,建成完善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完成人為水土流失由重點監管向全面監管的轉變。
同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合理布局綠廊、綠道、“口袋公園”等結構性綠地,保護城市山體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
《實施方案》提出,強化監督管理措施,依法依規實施監管。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特點,劃定濟南市水土流失風險防控等級,分類精準監管,推動水行政主管部門全面履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職責,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現象。
開展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依法依規嚴格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以生產建設單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監測、監理、驗收報告編制等單位為重點,落實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激勵懲戒機制,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暢通公眾監督和舉報渠道,公布市、縣級舉報監督電話,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監督指導生產建設單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將水土流失防治納入行業日常監管,做到管行業、管建設、管生產必須管水土保持。
《實施方案》提出,加快重點治理進度,強化綜合治理成效。科學劃分治理單元,高標準實施泰沂山脈、泉域保護等區域重點工程、黃泛風沙區預防保護工程。在長清區、章丘區、萊蕪區、鋼城區、平陰縣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水土流失攻堅整治。在歷下區、市中區、歷城區、濟南高新區等泉域保護區,圍繞泉水保護,采取海綿城市、生態河道建設等措施實施綜合整治。在市南部山區重點區域實施封禁、造林、喬灌草混交等綜合措施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在濟陽區、商河縣、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防風固沙為主,做好防護林建設。“十四五”期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5%,到2030年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7.5%,到2035年提升至89.59%。
統籌流域水系整治、污水垃圾處理、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產業發展,協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以流域水系為單元,積極推進整溝、整村、整鎮、整區(縣)一體化水土流失治理。合力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到2027年,共建成17個生態清潔小流域。
按照“鏈接治理水土流失”的辦法,發揮資金疊加效應,放大生態治理效益,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和治理區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市級財政繼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根據任務需求,合理安排各級資金用于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探索推行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建設模式,發揮好村級組織、土地使用者、承包經營者作用。加強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和使用,水土保持費要應收盡收、足額征收,并主要用于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不得挪作他用。
《實施方案》提出,夯實工作責任,確保任務落地落實。落實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激勵獎懲制度,目標責任落實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充分發揮小清河、棲龍灣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功能,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科普宣傳和普法教育;發揮濟南泉水文化資源優勢,講好水土保持濟南故事;將水土保持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組織編寫水土保持讀本,推進水土保持宣傳教育進黨校、進課堂、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