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聚力項目提升 開創強省會建設新局面”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24場。記者獲悉,2024年濟南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百強名單中居第31位(較上年提升1位),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保持第15位,屬于“科技強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連續6年居全省前列。
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數量居全省首位
2024年,濟南牽頭和參與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各10家,擁有省實驗室3家、省重點實驗室126家,均居全省首位。建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1家,省技術創新中心36家,院士工作站51家,總量均居全省首位。
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2024年,濟南獲批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26項,爭取省撥資金3.1億元。健全“揭榜掛帥”新機制,78項揭榜成功,首期支持財政資金3120萬元,撬動社會主體投入6.77億元。
關鍵創新指標強勁增長。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374.9億元,同比增長8.1%,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94%,連續多年實現大幅提升。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47人(項),省級人才工程52人(項),多項指標居全省首位。全市共獲2023年度國家、山東省科學技術獎143項。全市科技服務業增加值達574.87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25%。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9.6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59.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
取得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10項以上
2025年,濟南將聚力實施重大創新平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創新能級提升、科技創新生態提升等五大行動,全力推動區域創新能力躍上新臺階。
其中,在重大創新平臺提升行動中,將深化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鼓勵中國科學院落地機構與本地企業聯合創新,推動優秀成果在濟落地轉化。打造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引領,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市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戰略矩陣。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推進山東區塊鏈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做大做強。
在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行動中,將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取得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10項以上,啟動第二批“科技經紀人”試點工作。
在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中,將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實施一批引領性、標志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力爭獲批山東省自然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20項以上,參與實施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0項以上。
在企業創新能級提升行動中,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動“高新企業規模化、規上企業高新化”。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力爭90%的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項目資金投向企業。
在科技創新生態提升行動中,落實構建一流創新生態“1+4”系列政策,研究制定抓攻關、強企業、引人才、促轉化“一攬子”政策,出臺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若干措施,制訂濟南市創新券實施細則。
對國家級創新平臺予以最高1000萬元定向項目支持
聚焦破解科技投入“撒芝麻鹽”、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等難題,今年,市科技局擬出臺《關于推進科技領域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及配套實施細則,探索科技資金多元化投入新渠道。
在創新鏈前端,繼續深化“揭榜掛帥”機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主動凝練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需求,適時以政府榜單名義發布,最高支持300萬元。每年動態調整實施領域,實現以科技手段靈活服務產業發展,企業技術需求項目最高支持100萬元。
在產業鏈中段,結合我市重點產業提升需求,新設立了三類項目: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項目、“三高一新”集聚項目和成果轉化“先投后股”項目,以定向擇優的模式,扶持企業牽頭、產學研合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引導各區縣在全市產業布局框架內協同發展。同時,支持引進一批“高投資、高研發投入、高產出,引進新注冊落地”的硬科技項目。
在資金鏈后端,將優化獎補兌現政策條款,進一步調整高企認定、研發補助、技術轉移轉化補助內容。比如,鼓勵建設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對國家級創新平臺予以最高1000萬元定向項目支持。
新建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00家以上
聚焦助力高校成果轉化,濟南擬于近期出臺“新高校20條實施細則2025版”,支持高校建設高層次創新團隊、支持高校設立服務產業帶頭人工作室、支持高校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通過系統性改革破解“轉化難、落地慢”“創新鏈與產業鏈相望難相見”等問題。
為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濟南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和100萬元支持。建立“訂單式研發”合作機制,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聚焦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定向攻關,最高支持5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不低于50%)。
2025年,全市新建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00家以上,其中由企業牽頭建設的達到80%以上。聚焦行業鏈主企業、產業龍頭企業、技術領軍企業,積極推薦爭取省科技示范工程、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等省級以上重大科技項目。力爭2025年,全市由企業承擔實施的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數量占比達到90%以上,財政研發資金支持額度占比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