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 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市中區專場)。
上半年18項經濟指標中11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市中區18項經濟指標中11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7.4億元、同比增長6%,對全市增長貢獻率達12%;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1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完成率居全市首位。
市中區堅決扛牢市委賦予的“二次創業”使命任務,以新型城市化為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有機更新為抓手,堅定不移推進中央活力區、中央商埠區、山東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三大戰略”實施,持續鞏固發展現代金融、數字經濟、能源互聯、都市工業、文化商貿五大主導產業,進一步細化實化“十大產業鏈群”,堅決守牢“一排底線”,活力品質強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2%、位居全市首位
市中區發揮金融業區域性總部集聚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新金融、類金融業態,全區銀行、保險、證券等區域總部70余家,各類金融、類金融機構總量突破500家。聚焦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培育市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市級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業5家,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2%、位居全市首位。
聚焦能源互聯網和信息通信網“兩張網”建設,謀劃落地山東電力戰新產業園,新增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35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軟件技術中心4家,培育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2個、山東省首批數字經濟產業創新平臺3家。
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引入商湯科技、科大訊飛、中科信控、仙途智造等人工智能鏈主企業,推動總規模超2200P的山東未來云谷智算中心、濟南市人工智能場景創新中心等4個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設,6000平方米的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教育主題園區加快建設。
統籌推進433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
市中區緊緊圍繞“一環(即二環南和二環西)、一軸(即大緯二路—英雄山路望岳路南北大通道)、多點(即38個城中村和零星老舊片區)”,大力實施外部空間拓展、老城老舊片區更新、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二環西”是市中外部空間拓展的新戰場,布局了中央活力區、白馬山片區和七賢片區三大片區,市中區將優化“二環南”、轉戰“二環西”,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為全市再造一座產城融合的新城區。以“大緯二路—英雄山路”為軸線,重點謀劃老商埠片區、上新街片區等8個片區的更新,有序盤活4000余畝低效用地,統籌推進433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獲評2023年度全省城市居民居住品質提升領域工作突出區。17個城中村列入全市改造計劃、占全市近一半,成為全市城中村改造的“主戰場”。目前,市中區已啟動實施7個城中村改造,累計完成拆遷5805戶、263.1萬平方米。
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完成56.3億元
聚力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引領發展“驅動力”。市中區聚焦項目建設、城鄉融合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大力推出一批創新性改革舉措、形成一批標志性改革成果,累計獲批15個國家級試點、試驗。連續5年實施“微改革微創新”項目149項。進一步構建完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高規格舉辦“百廿市中勵新同行”招商引資推介會、校友經濟項目簽約儀式,今年新落地山東國科數控、上海仙途智能華北總部等項目246個。大力支持國家科技領軍人才、海外人才離岸“雙創”基地以及山東國際出海產業園、山東一達通等平臺建設。
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完成56.3億元,同比增長12%,高于全市12.6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1.54億美元、總量居全市第二。加快建成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青年人才數量平均增速達到30%以上,現有重點外資企業162家,集聚海內外院士20名、國家級領軍人才29名、省市區級重點人才500余名。
今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所
市中區大力優化發展環境,厚植城市品質“軟實力”。“跨省通辦”“全省通辦”事項拓展至466項,打造全市首家“金融輔導驛站”、累計解決企業融資近200萬元,經營主體突破13萬戶。實施書香市中工程,打造“泉城文化驛站”7處,建設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點27個,獲評全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融入”試點區。牢牢守住183平方公里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建成城市山體公園25座、占全市約30%。每年推出一批民生實事,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保持在90%左右,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022元、同比增長5.2%,居全市第二。
“一老一小一弱”服務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一老”方面,建設養老機構16家、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8處,以及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長者助餐站點200余處。“一小”方面,今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所,投資2.65億元為全區84所中小學打造省市領先的智慧教育工程。“一弱”方面,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穩定就業,獲評“山東省高校畢業生最具吸引力城區1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