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深化數據賦能建設“無證明之省”實施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圍大力推行“免證辦事”“一碼通行”,力爭通過3年多時間,打造“無證明之省”。
早在一年多前,濟南就率先啟動了“無證明城市”建設試點,在證明事項電子化、電子證照證明歸集、市級高頻證明掌上辦理、掌上亮證應用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無證明城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為助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提供了堅實支撐。
“無證”從“減證”開始
“奇葩證明”、重復證明、循環證明,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創業、辦事造成諸多困擾,備受各界詬病。要創建“無證明城市”,切實減輕群眾和企業負擔,減證是第一步。
近年來,尤其是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開展“無證明城市”創建以來,濟南從源頭上解決群眾、企業辦事所需證明材料多的問題,堅守“法無規定一律取消”的法治底線,嚴把證明事項的源頭關口。我市梳理出臺了《濟南市市直部門證明事項實施清單》,對凡是沒有列入全省統一的證明事項通用目錄清單,也沒有濟南市地方性法規為依據的證明事項,一律予以取消,確保沒有法定依據的一項不多、有依據有需要的一項不少。
自2020年10月1日以來,在市域范圍內,凡是未列入實施清單的證明事項,一律不再向群眾和企業索要,實現清單之外無證明;對能夠通過數據查詢、部門核驗、告知承諾、網上開具、部門代辦等方式實現證明目的的330項證明,一律轉變辦理方式,不再讓群眾和企業提交,實現辦事過程減證明。
在此基礎上,以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為抓手,濟南持續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制定出臺了《濟南市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實施方案》,推動各類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平均縮短60%以上,申請材料減少近2000項,審批環節優化縮短70%,有效解決了群眾、企業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
為確保減證減到實處,濟南市還率先出臺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杜絕證明事項明減暗增、邊減邊增、先減后增等問題發生,并對提供虛假材料、違反告知承諾制度的承諾人實行“黑名單”管理,為減證便民、打造“無證明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一年多來,通過深入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濟南已有823個證明事項材料無需群眾和企業跑腿辦理,首批294個證明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累計為群眾、企業減少紙質泛證明材料1200余萬份,將法定證明事項的擔子從百姓之肩換到政府之肩。
由“群眾跑”變“數據跑”
“無證明”不是“零證明”或不需要證明。在減證便民的基礎上,要實現第二步“無證利民”,打造“無證明城市”,關鍵是發揮好大數據的支撐作用,就是通過證照證明電子化和數據共享,變“群眾跑”為“數據跑”,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時免于提交或無需重復提交相關的紙質證照證明材料。
電子證照高效供給,是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前提。所謂電子證照,通俗理解就是相關單位依法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種實體證照的“電子版”“數字版”。通過加快電子證照建設與數據歸集,濟南電子證照庫已歸集430類540余萬條數據,基本實現“應歸盡歸”,群眾、企業電子證照“隨身帶”已具備條件。截至目前,涉及群眾的身份證、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登記證明、預防性健康檢查合格證明等,涉及企業的營業執照、建筑業企業資質證書、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在辦理部分政務服務事項時,已不需要提交紙質材料。
與此同時,市級1912項政務服務事項中,有862項或在國家、省級系統運行,或有文件規定不適宜實現結果材料電子化,其余可在市級實現結果材料電子化的1050項政務服務事項,已有1026項實現結果材料電子化,占可實現事項的97.7%。
通過模式創新,在山東省政務服務網濟南站點、“愛山東·泉城辦”APP開通“證明直通車”功能,我市已實現31個領域的事項“免跑腿”,42個市級證明事項網上開具,住房證明等18項市級高頻證明掌上辦理。
為推動電子證照證明的社會化應用,我市在熱點領域開通運行22個高頻可信身份認證應用和32個高頻電子印章應用,推動交通、醫療、水電氣等高頻熱點事項實現“秒批秒辦”,并在全國率先實現不動產權證掌上亮證應用。
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如今的濟南,越來越多的場景正在實現電子證照證明替代紙質證照證明,“電子亮證”辦理業務,給群眾、企業帶來了數字時代的超級便利。
力推“免證辦事”“一碼通行”
深入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有效精簡了材料,優化了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流程,提升了政務服務效能。
以不動產登記為例,以往新建商品房登記需要提交開發商營業執照、購房合同、身份證、戶口本等19份材料,通過材料合并、信息共享,如今申請人只需提供完稅證明或購房發票的照片,即可掌上全鏈條辦理;貸款買二手房,當事人原來走完交易過戶全流程要跑7個部門10多天時間,如今通過網上/掌上一次提交相關材料,交易、登記、稅務部門并行審核,網上繳費、繳稅,水電氣熱網上同步過戶,審批流程壓縮了50%,只跑一次、當日辦結。
再比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通過打通10個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實現14項數據共享,以往家長現場排隊、登記、提交紙質材料,工作人員錄入信息、審核甄別材料真實性的繁瑣方式,已改為家長網上填報信息、政務數據共享校驗、工作人員后臺審核確認的簡易模式,現場審驗量減少了80%,家長和工作人員的負擔大為減輕。
“無證明落戶”“無證明提取住房公積金”“‘刷臉’住酒店”“離退休人員社保靜默認證”“醫保電子憑證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持電子居住證享受租房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的“無證明”場景,讓群眾、企業從繁復、漫長、尷尬的證明過程中解脫出來。從“你向我證明”到“我為你證明”的轉變,不僅給群眾、企業降低了真金白銀的辦事成本,還有力推動了服務型政府建設,成就了泉城金牌營商“軟環境”。
“無證明之省”建設《實施方案》,為濟南加快建設“無證明城市”提供了實施路徑和操作指南。市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扎實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突破行動,力爭將“無證明城市”打造成最帶感的濟南名片。
下一步,我市將在加強電子證照證明生成和入庫、提升電子證照證明數據質量、深入推進電子證照證明應用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推進措施,全面推行“免證辦事”,大力推進“一碼通行”,進一步提升群眾、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