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7-22
信息來源:
去年以來,歷城區公安分局堅持“警力下沉、陣地前移、警務延伸、夯實基礎”,深入開展了以強化派出所社區(農村)警務室建設為主題的“固基”工程,實現了社區警務由“反應型”向“主動型”的轉變,有效提升了社區警務工作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區街面搶劫、搶奪案件發案同比分別下降29.5%和51.3%,打擊處理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抓獲逃犯數同比分別提高6.6%和14.1%,辦理暫住證同比提高43.6%,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一、正視矛盾,找準阻礙社區警務工作運行的關鍵點。派出所作為綜合性戰斗實體,承擔著接處警、案件查處、矛盾糾紛調解、值班備勤等大量任務。但是,由于警力不足等問題,民警在社區的工作時間無法保障,使社區警務實際效能受到很大限制。為此,該局在各派出所強力推行“固基”工程建設并深入扎實開展。一是高度重視,強化組織督導。成立了“固基”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該局一把手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辦公室、政治處、督察大隊、治安大隊和各派出所負責人為成員;在前期組織開展專門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關于開展“固基”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設立了專門辦公室,具體負責“固基”工程組織實施、監督指導和檢查驗收。二是科學謀劃,有效破解矛盾。將轄區派出所分為城區、近郊和遠郊、農村派出所兩個類型,綜合考慮派出所的面積、人口、治安狀況、警力等因素,科學劃分警務區,克服社區警力分配不合理的弊端;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對社區民警實行派出所、治安大隊、分局三級考核制度,考核結果直接與派出所和民警年終評先創優個人掛鉤;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及其轄區單位村居的支持,加大協勤隊伍建設,破解基層警力不足的難題。三是典型引路,整體扎實推動。組織相關部門及社區民警代表,召開“固基”工程建設工作觀摩推進會,采取實地觀摩、現場講評的形式,對優秀社區警務室進行現場觀摩,通過比學趕幫超,實現社區警務工作由“盆景效應”向“花園效應”的轉變。
二、統籌發展,掌控科學實施社區警務工作的切入點。狠抓社區警務室基礎建設,不斷改進社區警務工作機制和模式。一是把握“四性原則”,規范警務室建設。即:設立地點的“靈活性”,在綜合考慮轄區面積、人口、治安狀況、警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科學劃分警區,靈活設置警務室;外部環境的“品牌性”,懸掛醒目標牌,配齊便民服務設施,使警務室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派出所”;內部設置的“簡潔性”,簡潔大方,將警務室打造成社區民警的工作“驛站”;工作內容的“統一性”,統一規范社區民警工作條件及制度流程。按照以上“四性原則”,已新建警務室16個,改建擴建警務室81個,全局102個警務室全部達到了“十有”標準要求。二是落實“五個機制”,推動勤務運行。即:落實警務聯勤協作機制,根據社區、村莊的治安特點,將多個責任區劃分為一個警務聯勤協作區,從社區民警中挑選一人擔任警長,負責協調、監督本協作區警務活動;落實分片包干全責機制,社區民警對各自“責任田”里的人口、治安日常管理負全責,遇有法律規定須由兩人以上共同執行的任務,由派出所協調,實行臨時搭檔,共同執法;落實彈性工作機制,社區民警錯開社區居民上下班時段,實行群眾休息我上班的靈活機動的工作機制;落實接處警活動前置機制,實行“雙軌制”接處警,既有派出所值班民警全天候接處警,也有社區民警在社區內直接接處警,縮短了接警時間、提高了處警效率;落實警務輔助機制,發揮內勤民警作用,承擔中午12時至14時或日間值班任務,減輕社區民警負擔。“固基”工程以來,在總警力不變的情況下,派出所責任區民警每周30個小時的警務區工作時間得到了有效保證,基本實現了警力下沉,警務前移的目標。三是明確“五個職責”,加強治安管控。明確社區民警主要承擔收集掌握情報信息、實有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務群眾五項職責。以社區民警為工作主力,先后在重點地區、部位、人群中物建職業信息員、網絡情報信息員、社會情報信息員2600余人,將情報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立足社區警務,深入推進創安利民“十項整治”行動,有效整治了各類治安突出問題,凈化了轄區社會環境;結合“大走訪”開門評警活動,推出社區民警“調解糾紛走上門、辦理證件走上門、排憂解難走上門、法制宣傳走上門、征求意見走上門”的“五上門”服務,零距離服務群眾,拉近警民關系。
三、高效運行,把握提升社區警務工作效能的發力點。一是警力“沉下去”。堅持警力下沉的思想,加大基層所隊警力投入。明確規定凡年齡在45歲以下未在所隊工作過的民警,全部分期分批下沉一線鍛煉;新增的畢業學生和軍轉干部,全部分配到基層所隊。“固基”工程開展以來,先后向基層派出所增加警力62名,其中社區民警31名。二是群防“建上去”。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由各辦鎮提供公益性崗位,按照城區、近郊派出所每警務區11人以上的標準配備協勤隊伍,遠郊、農村派出所每警務區5-8人的標準配備協勤隊伍,由社區民警管理,做好日常治安防控工作;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指導各辦鎮在轄區治安形勢復雜、流動人口密集區域,組建專業巡邏隊,開展本區域的治安巡防工作;在社區、綜治部門的配合下,積極發展治安積極分子,組建義務巡邏隊;強化單位內部自我防范,指導各單位加強內部防范力量建設,建立單位內部護衛隊。截止目前,該局協勤、巡防等專職群防群治力量已達1000余人,有效緩解了社區警力不足的狀況,提升了打擊防范效能。三是培訓“抓上去”。全面開展基層執法規范化建設培訓和崗位練兵、比武競賽等活動,創新訓練內容和教學布局,廣泛運用互動教學、案例教學、體驗教學、模擬教學等形式,把培訓課堂更多地搬到處置突發事件、偵查破案、治安管理、服務群眾的現場,通過業務實踐提升基層民警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