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萊蕪區探索推行以“共商共議、宣傳宣講、走訪接訪、談心談話”為主要內容的“四項制度”,通過區級領導干部包街道(鎮)、街道(鎮)班子成員包黨建工作區、街道(鎮)機關干部包村、村“兩委”干部包戶,全面推動黨員干部下沉社區(村)一線,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共商共議 畫出“同心圓”
“鎮上正在給咱村協調修生產路的事,很快就能解決好這個問題。”在苗山鎮磨石峪村村委會辦公室,苗山黨建工作區書記劉雷正與村“兩委”干部商議村內生產路修繕事項。
在萊蕪區,機關干部下沉到社區(村)共商共議,鎮村共同研判工作,村“兩委”干部則主動走到村民中間,多聽大家的聲音,把“為村民做主”變為“讓村民做主”。
高莊街道塔子村把高速路橋下活動空間合理規劃成村黨組織與群眾共商共議的場所。人居環境、廣場修建、遺址保護,大小事務都在這里得到商議解決。
“咱村的紅色遺址多,一定得把紅色資源保護好。”老黨員亓大爺表達了自己的關切。塔子村的“共商共議”以更接地氣、有溫度、得民心的方式,讓村民從“旁觀者”轉為“參與者”。
宣傳宣講 奏響“協奏曲”
“紅事白事節儉辦,婚喪嫁娶不攀比……”在茶業口鎮的一家村幸福院,趁著老人用餐間隙,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用接地氣的“順口溜”,讓新時代文明新風吹進了群眾“心坎里”。不僅如此,街道(鎮)機關干部也結合自身工作職責,走進田間地頭、幸福食堂開展宣傳宣講。
口鎮街道太平村村民霍立功因疾病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村“兩委”干部劉曉雷得知后,主動送政策上門,幫助老人領取殘疾補貼。
村“兩委”干部通過入戶走訪,以嘮家常的方式,面對面把理論講透、心貼心把政策說清、實打實把辦法留下,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切實讓群眾更好享受政策紅利。
走訪接訪 架起“連心橋”
在方下街道大辛莊村的“書記接待日”上,村民劉芳反映有一處危房存在安全隱患。接到反映后,大辛莊村立即協調,及時解決。
為更好落實走訪接訪制度,萊蕪區探索推行“書記接待日”工作機制,每周固定一天為村黨組織“書記接待日”。
除了“接訪”,入戶“走訪”也是常態。吃完晚飯,大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孟剛就來到村民劉榮忠家,“小麥遭遇自然災害后,入了保險的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了理賠,你們家當時沒入保險,所以沒有賠償……”面對村民提出沒有獲得小麥賠償的疑惑,孟剛耐心解釋。
孟剛說:“自從有了‘書記接待日’,不管大事小情,大伙都愿意過來說一說,一些負面情緒和矛盾在苗頭階段就化解了。”
談心談話 拉近“心距離”
“你們村文旅優勢明顯,一定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雪野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超在與王老村黨支部書記張凱的談心談話中,幫他理清了工作思路,并給出建議。
在萊蕪區,街道(鎮)黨(工)委書記與轄區內村黨組織書記談心談話,村“兩委”干部與村重點人群談心談話,談者誠心、聽者虛心、雙方交心,切實達到了溝通思想、促進團結、推動工作的目的。
楊莊鎮陳西村成立了“家萊拉呱室”,專門用來和群眾交流。在一次談話中,了解到村民陳富軍家自來水管道漏水,村里主動作為,第一時間幫他解決了問題。通過談心談話,切實做到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
隨著“四項制度”的推進落實,黨員干部成為民意收集員、政策宣講員、矛盾調解員、生活服務員。同時,建立了問題有效防范、發現、解決、反饋治理的長效機制。截至目前,萊蕪區累計解決群眾各類困難問題5217個,打通了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社會治理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