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幸運,碰到了一群黃河刀魚。看看,它們多漂亮!”9月11日上午,在黃河支流浪溪河,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孫軍端詳著剛剛打撈上來的3條黃河刀魚興奮不已。這是他們開展黃河流域重點河流湖庫水生態調查以來,在濟南境內首次發現的黃河刀魚群。作為瀕危洄游魚類,黃河刀魚群能出現在黃河支流,說明濟南境內黃河水質顯著提升,也說明我省黃河流域刀魚洄游路線暢通無阻。
黃河刀魚學名刀鱭,屬于典型的洄游魚類,卵在淡水區孵化,幼魚在黃河里成長,長到一定程度又順著黃河游到渤海生長和越冬,20世紀末因為黃河水量減少和污染程度加劇逐漸絕跡。“今年8月,我們在浪溪河首次采集到黃河刀魚,在調查刀魚洄游路線時又發現了刀魚群,表明我省黃河流域無論是從食物鏈等水生態系統,還是從水溫、水質等水環境要素,都適合刀魚生存。”該中心實驗室副主任鄭琳琳說。
近幾年,山東大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在沿黃9省區率先印發省級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去年將規劃范圍由沿黃9市擴展為全省16市。去年年初,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印發《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河湖生態保護治理等6大攻堅行動、79條具體攻堅措施,針對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領域實施全面攻堅。山東堅持“三水”統籌治理,黃河下游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消失近30年的黃河刀魚去年重新現身東營入海口,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
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提供的數據表明,2023年,山東省轄黃河干流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主要支流優良水體比例連續兩年保持100%,黃河入海斷面總氮濃度連續3年優于鄰省入境斷面,沿黃9市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7.4%,優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