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三個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讓黨員群眾活動有了充足陣地,黨建呈現“一居一品牌”格局;整合資源細化網格,民生工程“網”內推進,今冬老舊小區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黨支部建到樓宇里,優化營商環境,重點項目逐一突破……
今年以來,天橋區北坦街道黨工委樹立“黨建+”理念,以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為抓手,緊貼發展、穩定和民生等重點工作,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動各項工作創先爭優。
升級黨建“軟硬件” 呈現“一居一品牌”新格局
有了平臺,黨建的引領作用才能充分發揮。今年,北坦街道先后對北關、華黎、雙井三個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其中,北關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原來的700平方米擴建至1300平方米,整合了為民服務中心、黨群活動中心、黨建展示中心、志愿者服務中心等,目前已投入使用,以打造市級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為目標。
“有了示范點,我們就開始在各社區全面推開,提升基層黨建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北坦街道黨工委書記孫啟明表示。
黨群服務平臺升級了,黨建“軟件”同樣要過硬。為培養黨員隊伍敢擔當、干實事的扎實工作作風,北坦街道以北關社區黨委書記杜春霞榮獲濟南市擔當作為“出彩型”好干部稱號(記三等功)為契機,實施社區“領頭羊”工程,同時創新實施與濟南大學的合作共建機制,依托“北坦學社”,采取“導師制”、“影子培訓”、“街校合作”等形式,組建北坦學社導師團展開專項培訓。
10場講座培訓,5場座談互動,1100余人次的交流學習讓街道呈現“一居一品牌”的黨建新格局。其中包括北關社區點線面“同心圓”、華黎社區“一核三方六聯”、雙井社區“一中心兩站兩崗”“兩新”黨建體系等。
整合資源細化網格 老舊小區集中供熱全覆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對此,北坦街道摸索的解決方案是“網格化”。
通過對資源進行再整合、服務標準進行再提升,街道將轄區網格重新調整成26個,形成社區網格服務管理“四五六”工作法。“四”即4支網格服務隊伍,包括網格管理隊伍、城管服務隊伍、治安服務隊伍,矛盾調解隊伍;“五”即5項網格服務管理制度;“六”即6步網格事項處置流程。
“26名網格長由社區‘兩委’成員擔任,172個網格信息員由網格長從社區黨委(支部)書記、老黨員、志愿服務隊長、業委會負責人等社區骨干中選擇。”北坦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加銳告訴記者,除了城管外,街道今年還將社區民警納入網格,明顯感覺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問題處理提效。
這張“網”,將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部收集上來。依托這張“網”,該街道有的放矢地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道路維修、供熱供氣等70余項民生工程。同時,在全市12345熱線考核中連續七周實現過程滿意率、辦結滿意率“雙百”。
群眾關注度最高的當屬新菜市三棟樓和大趙莊兩棟樓的集中供熱問題。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供熱主管道很難鋪設。盡管如此,北坦街道依然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不久這五棟樓里的130多戶居民將實現溫暖過冬。屆時,北坦街道將實現老舊小區集中供熱全覆蓋,著實暖了群眾的心。
黨支部建到樓宇里 “菜單式”服務助力企業趕超
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在濟南,一場服務與發展的賽跑正在展開。
作為直接服務企業的基層單位,北坦街道將發力點放在“兩新”黨建工作上。通過前期通盤摸底調研,街道分別從“企業+社區”,推動組織共建;“需求+服務”,推動活動聯辦;“服務+陣地”,推動環境提升3層面促進項目落實。
同時,通過成立黨建工作“服務站(中心)+支部”,建立樞紐型黨組織,設立“兩新”組織“紅色沙龍”和“北坦兩新黨建”微信群,為轄區企業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新培植一批以“七兵堂”為首的“兩新”組織黨組織,實現樓宇(園區)黨建工作“雙覆蓋”。“轄區內的銀座好望角和明湖廣場兩座商務樓宇集中了600多家企業。為提供精準服務,我們依托物業公司,將黨支部建到商務樓里,引導各黨支部溝通交流。好多企業通過共建活動找到新的合作模式,實現了共贏。”雙井社區黨總支書記宋莉莉表示。
出彩的“兩新”黨建工作,激活了轄區發展因素:濟南夢啟青年創業園達到市級“眾創空間”標準;連續舉辦了十一屆的北坦美食文化節,讓北坦美食街遠近聞名;在天橋區園林局提升管理下,“如意廣場”為銀座置業營造了濃厚營商氛圍……